陈永波 屈露莎 郦青青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血栓弹力图是检测全血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可直接观察在凝血系统中血栓是如何形成、稳定与溶解的。在1948年,人们就开始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人体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与心脏外科手术,对医护人员的输血具有指导作用,有效防止滥用血液制品[1]。本次研究选取颅脑损伤患者,比较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查在临床的应用进行比较,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治疗132例进行过颅脑损伤患者,将所选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0.7±2.9)岁;对照组男40例,女26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39.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在手术前2h、手术后2h分别采集患者的血液,研究组患者使用血栓弹力图对所采取血液进行检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血凝指标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检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内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血小板(Plt)含量,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内R值、K值、α角与MA值[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进行t检测()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使用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查的结果对于凝血与纤溶机制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凝血功能检查结果(P<0.05)。
3 讨论
凝血、纤溶功能是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出现损害,导致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各个因子与氧自由基关联性增强导致相关调节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因此需要深入了解颅脑损伤后纤溶与凝血的规律,防止患者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微血栓、血管等循环障碍出现问题,对于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所选患者需要符合外伤时间<24h、具有颅脑损伤手术特征、经检查证实患者确有颅脑损伤、年龄<60岁等条件,其中患有先天性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发病前6个月内服用过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除颅脑外,患者其他部位具有重大损伤的患者、曾接受抗凝血酶、活化蛋白C等治疗的患者、由于长期酗酒、原发性肝功能损伤等原因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将被排除在外[3]。
现在对于颅脑损伤的研究主要侧重防治继发性脑损伤,其中凝血紊乱也是颅脑损伤引发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引起2次脑损伤的主要因素。现有文献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紊乱的发生率为3%-64%。Addsion选取了清醒、嗜睡与昏迷患者,对其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状况与神经系统体征、意识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清意识醒患者出现凝血紊乱的概率为18%,嗜睡患者的概率为41%,而昏迷患者发生凝血紊乱的概率为100%。使用血栓弹力图所得图形可动态展示凝血功能,所得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观察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生产与溶解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机制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也非常复杂,包括凝血与抗凝两方面,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液丢失、维持血液流动的关键。传统医学检测凝血功能时,未能完整反应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复杂性,但使用血栓弹力图可以完整检测凝血功能的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完整、血块溶解的全部过程[4]。通过对血凝块形成的强度、速度,血凝块稳定性的检测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评估。
目前的研究结果对于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潜在机制还未了解清楚,医学界通常认为患者急性脑损伤后,其脑组织中大量凝血激酶释放入人体血液循环中,激活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患者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出现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对于凝血因子与Plt的消耗量巨大,因此激活了纤溶酶原导致纤溶亢进。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凝血状态包括高凝因素与低凝因素,包括释放的组织因子、Plt功能障碍、低灌注触发蛋白C通路、休克、纤溶活性增高等。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时,血栓弹力图对于患处的检查更加彻底,可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并评估,合理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可以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杨旭, 马润伟, 宋怡,等. 血栓彈力图在评价重症多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中的应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7,12(10):991-995.
胡容, 李涓, 孔富娇,等. 心脏手术术后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的关系及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6(14):72-76.
曲音音, 韩彬. 床旁即时检验在重症创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6):558-561.
殷国平, 卓九五. 血栓弹力图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术中评价凝血功能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8(12):1181-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