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宏
摘要:小学数学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是后续高层次数学学习的基础,探究有效教学方法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以“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作为出发点,分析该方式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具体内容。旨在通过分析使“导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状况和优势得到展示,更好地应用在后续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导入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231-02
“导入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重要性,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发智力、培育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对理性思维的要求较高,一味采用传统说教模式,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思考方式,分析“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优化和开展。
一、“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应针对教学需求,在“导入式教学法”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使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进行、知识传达等具有正确性、准确性、逻辑性。比如进行“圆周长计算”教学时,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工具、方式,使整个过程直观可见,应用一些日常可见的物品作为对象,例如帽檐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圆的周长”和其计算方式。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带有明显的衔接性,这是应用“导入式教学法”、设法激发学生自觉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如圆的半径和直径教学,教师引入半径概念后,可以将直径计算留给学生探讨和摸索,教师只进行引导,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导入式教学法”模式下,一切教学活动都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通过传授知识为学生打下学习基础、通过引导学习培育学生的思考习惯、通过精讲解析知识的重难点、通过演练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最终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是“导入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特色。
二、“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导入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总结五个步骤,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把控、安排。
1.自学。自学是“导入式教学法”具体应用的第一步,主要是指课前预习和课堂演练,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为自学和课堂学习提供依据,使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课前布置方面,如教学内容为“未知数X”,教师可以将“X”的概念先行引入,使学生在预习中明确该知识点,之后再设置若干例题,由学生自学,例题应具有代表性而且不能过难。如设置问题,“某数字的3倍加上5等于50,该数字是多少”,要求学生以两种方式解答,学生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会主动寻求第二种解法,并自然联系到“X”,提升自学的效果。引导自学是“导入式教学法”具体应用的开端。
2.解疑。解疑是“导入式教学法”具体应用的第二步,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该环节的核心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此期间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发现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三角形的三条高”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入三角形某一条边的高的画法,之后引导学生寻求其他两条边的高,由学生自行练习、探讨,实现自主学习和思考[1]。
3.精讲。精讲是指教师对重点进行讲解、示范,解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对象,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成果。以上文所述“三角形的三条高”教学为例,对三条边进行虚拟延伸,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垂线,这是寻找“三角形的三条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重点加以点明,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保证。
4.演练。演练是指“导入式教学法”下,针对知识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课堂和课后也应要求学生通过练习熟练的运用,力求掌握知识技能。如“圆的周长”教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形物体,教师可以设置学生在课堂阶段画出固定半径、直径的圆形,课后则自行寻找圆形物体,实测其周长。这种方式既能在理论层面培育学生的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导入式教学法”的优势之一,也是其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应用的主要方式[2]。
5.总结。总结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知识总结,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知识总结,教师还可以提出课外练习以及下一课时的预习内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知识总结是指学生针对学习情况,发现自身不足、问题,并作为后续学习调整的基础;知识总结针对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进行,包括总体评价、亮点、不足等,同时教师还应对课堂重点内容进行集中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如“圆周长”计算教学,重点是理解“半径”、“直径”、“圆周率”的概率以及其具体应用,学生自我总结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教师应给予最终明确。此外,教师还应就所教授的知识布置作业,并引出后续的教學内容。总结完成后,课堂阶段的“导入式教学法”应用基本完成。
6.“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注意的问题。将“导入式教学法”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应注意自身定位、合理激疑设问、制订完备的教师方案。在“导入式教学法”的理念中,“学”与“导”是统一的,学生的自学、自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教师的引导作用则是保证学习方向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自身定位,避免传统的说教式方法,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更应作为教学“引导”的重点,要求教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引导[3]。此外,在学生自学、自练过程中,教师也应进行必要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导入式教学法”模式下,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语言、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避免一味讲究,导致学生丧失思考的兴趣。教学方案方面,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明显,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搞好教案的设计,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明确教学重难点,避免学生自学时难以把控学习核心内容。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和家庭作业,保证学习内容得到巩固。
通过分析“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了解了相关内容。“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其具体运用则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总结五个步骤。此外教师在运用“导入式教学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还应注意自身定位、合理激疑设问、制订完备的教师方案,确保教学成果。后续工作中,运用上述理论有利于“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华林.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64+66.
[2]周明飞.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05):27.
[3]林晖玲.“学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探讨[J].吉林教育,2014,(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