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25 09:42张春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9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培养模式辅导员

张春晖

摘要:在辅导员基础上增设班主任与专业导师,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之举。本研究在探析三者间冲突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实践案例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具体包括:合理定位班主任角色,加强班主任与专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议对完善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培养模式;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056-03

本科生培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低,而与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的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的设置又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班主任制、专业导师制的增设与原有的辅导员制度产生了诸多冲突、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三者的优势,保证三者之间的协调,逐渐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过往研究多关注辅导员制与导师制[1,2]或者班主任制与导师制[3,4]之间的协调以及培养模式的优化,较少关注三者之间的协调[5],而且缺乏高校实践案例的探讨。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分析总结班主任制、专业导师制、辅导员制协调发展的经验并提出本科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本科生班主任制、导师制、辅导员制之间的冲突、矛盾

国内高等院校多在本科生辅导员的基础上设立班主任或专业导师,部分高校兼备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然而,在不少高校中,这一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并未实现良好的内部协同效应,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功能重叠问题。一方面,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职责划分不清。一般而言,班主任是本科生班级管理和教學管理的负责人,即以班级为单位全面负责学生学习及在校日常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同时对同一年级的多个班级或全部班级负责。由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均对本科生的日常在校活动进行管理,在诸多具体事务分工上难免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的问题,而且很多情况下,辅导员越位并行使了班主任的部分职权[4]。这直接导致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近乎形同虚设的现象。另一方面,班主任与专业导师间存在职能重叠。本科生的专业导师虽与研究生导师不同,但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全面负责,通常指导本专业班级内的5至6名学生。由于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侧重学生的专业学习,且导师指导学生数量明显较少,更便于直接进行全面管理,因而与班主任的职能易发生一定的重叠。有学者明确指出,当前班主任所负责的教学指导、生活帮助以及心理教育等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深入交流更好地完成[6]。

第二,班主任、专业导师存在角色冲突问题。高校本科生班主任与导师同时肩负学生管理、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作重担,尤其是班主任,还须对全班学生负责,全面掌管班级行政事务,可谓工作多、任务重。由于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充当好学生的益友、教学中的良师、科研中的骨干,难以满足上述角色带来的所有心理期待,内心角色冲突严重[4],容易造成工作倦怠,进而影响工作热情,有碍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陕西师范大学三制协调的实践探索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状况。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旅游市场与开发、旅游景点景区规划与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研究为特色,发展成为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完备,毕业生质量高且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自2013级开始,率先在学院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该制度要求本专业全体教师每人与每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确认导师关系,以促进本科生参与到导师项目中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旅游实践应用能力。该制度逐渐在学院内部其他专业推广,并为全校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后,以学校非师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为契机,旅游管理专业又于2015级开始设立班主任制度,以全系教师整体全局规划、班主任负责实施的形式,落实创新实验班各项课外科研、实习活动,以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至此,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在2013、2014、2015三级学生中,共40余人次参与了教师的19项科研项目。三级学生申请获批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院级科研项目数量均较往届明显增长。

2.培养模式特色及经验。“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的培养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即收效明显,主要得益于班主任制、专业导师制、辅导员制间的协调机制设计良好,保证了学生管理三大主体配合良好,形成协同效应。可取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明确的班主任功能定位和职责界定,避免了权责不清的问题。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颁布了《关于选聘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班主任“主要职责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学习指导”,并对具体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做好课业辅导,培养良好学风;指导论文写作,提升学术素养;搭建学术平台,鼓励参与科研;指导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可见,班主任的职责重点在于专业教学与科研指导,本质上承担着课堂教学以外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一定位,避免了与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职责的重叠,也为班主任减轻了行政工作负担,有利于班主任集中精力专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此外,学院对班主任还提出了面向班级的具体工作任务,如:每个月深入班级听一次课;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学术报告;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一次;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次。这些具体任务保证了各位班主任切实横向对班级负责,与专业导师跨年级纵向切割负责各有侧重。

第二,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了班主任能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科研指导活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班主任主要是顺应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进行创新实验班建设而设置的。教务处下拨创新实验班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以教学项目的形式,由学院教学副院长总体负责,专业教研室根据培养计划制定经费使用计划,班主任负责具体实施。结合专业特点及各学期课程安排,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织实施了旅游新业态实地见习、旅游野外调研技能实践、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旅游行业精英“进课堂”系列讲座等多种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推动了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三,有效的激励与沟通机制,确保班主任、专业导师形成合力做好教学科研指导。学院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了对班主任、专业导师任职教师的激励。如《意见》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做出了补贴工作量,优先评优,晋升专业职务时考虑班主任工作业绩等规定。这一系列举措不但肯定了班主任、专业导师职责工作的价值,也为他们各司其职、专注学生管理提供了保障。此外,通过学期内定期班会、全系教师教学会议、教务处创新实验班年度经费执行情况会议等,保证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间及时沟通学生发展状况信息,统一协调管理措施,更新教学指导思路,落实培养措施。

三、“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学习、科研指导作用,强化教书和育人职能协调者角色。在“班主任—专业导致—辅导员”的关系中,保证三者协同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职能的明确。在本科生的大学生活中,班主任应该扮演本科阶段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引者的角色[7]。本研究案例实践情况表明,给予班主任合理定位,令其由兼顾学生日常管理向侧重专业教学和科研指导转化,是协调三者关系的关键。一般地,专业教师和导师分别在课堂和课外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与专业技能训练,辅导员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这容易出现教学与教育管理脱节的问题。班主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且以培养积极向学的良好班风为己任,拥有与学生更充分接触的机会,在专业指导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能够补充辅导员工作的空白点,也能够将专业导师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推广至全班予以实现。因此,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本科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方面的作用,更能够促进教书和育人职能的协调与落实。

2.加强班主任与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第一,高校均应高度重视本科生班主任和专业导师的选拔。班主任应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中遴选,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严谨的学风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乐于奉献、具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主观意愿。专业导师的选聘,除考虑上述班主任标准外,还须注意学生个性化需求,应根据专业教师的特长建立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队伍。以学术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组建学业导师团队,助力本科生向科研方向发展;选行业实践能力强、社会资源广的教师组建职业导师团队,推动本科生深入行业,向创新创业实践方向发展。为保证选拔工作的可靠性,应由学校教务处处长、学院教学副院长等相關领导主导负责,全系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制定具体标准,院校推荐、指派结合教师个人申报意愿最终决定。第二,高校应以多种途径提升本科生班主任和专业导师的工作能力。除开展专业性培训外,应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还应设立相关基金鼓励校外教学实践交流。

3.完善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学生动态信息共享,班主任、专业导师和辅导员间的及时交互沟通。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管理教师群组,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共享学生课程安排、学业成绩、班级活动、获奖信息、思想动态甚至个别学生的实际问题等信息。二是设立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召开会议,以权责明确地处理学生管理问题。班主任与辅导员应保持频繁的面对面沟通,全面交流学生思想、学习状况信息,同时,在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以及导师指导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奖励、监督等制度相对完善,而本科生班主任与专业导师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备,可以考虑进行如下探索。一是引入多方监督和评价机制。面向班主任,建立学生、辅导员、专业导师、学院评价体系;面向专业导师,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院评价体系。总之,以多个相关主体进行全方位评价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同时促进多方沟通协调。二是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机制。除了以学生成绩、比赛获奖、科研成果等量化结果性指标衡量培养质量,还应注重对指导次数、班会频率、学生受益程度等反映学生成长、提升的过程性指标的考察。三是建立考核评价与薪酬、晋升结合的奖惩机制。综合评价结果,对评分优异的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进行课时量、奖金等物质奖励,并以评选优秀的形式给予精神嘉奖。更重要的是,将此考核评价纳入聘期考核、职称晋升中,更有力地激发工作热情与责任心。

四、结语

在总结高校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优化“班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建议,有利于充分发挥班主任、专业导师及辅导员的各自优势,形成互动协调、相互促进的本科生教育管理局面,对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清,李秀晗.高校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模式探索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11-13.

[2]张均强,何叶.高校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管理-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4):176-177.

[3]谌利.本科生班主任制向导师制转型的研究——以J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杨四海.本科生班主任制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出路[J].江苏高教,2008,(5):135-137.

[5]张丽娜.本科生专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员“四维”联动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145-146.

[6]孙莉芳.本科生班主任制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出路[J].企业导报,2016,(2):194-194.

[7]田亚飞,郑磊,黄勤.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7):28-32.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培养模式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