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涔琳
摘要:面向新时期的新要求,本文探讨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003-02
一、引言
诸多国内高校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有助于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实践亦表明,国际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可能是我国若干所高水平大学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条捷径(陈昌贵,2001)。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给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服务人才培养与打造科研高地的过程中,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基于此,本文拟探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二、国际交流合作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1.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实行开放教育,吸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与模式,吸取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经验与改革成果。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教材建设、授课内容、授课模式、授课语言方面均与国际接轨,为学生将来赴国外高校深造构建了顺畅的衔接机制。
2.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吸引并培育教研人才,厚植国家人力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当下要向其学习借鉴的首要一点应该是“人才”。通过国家、省市、校内的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引入具備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领军人才,为国内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强劲的活力与冲击;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讲学,探索教学、科研、管理的新体制,将国际前沿科研成果与学术信息带进高校;鼓励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交流,及时获取前沿学术信息,并将其引入教学当中。此外,通过老带新,建立人才梯队,培养并扶植后备力量。
3.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的顶尖人才。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学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通过海外实习项目、学生交换项目、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学生可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感受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与内容,体验多元文化,丰富创新思维模式,更具国际竞争力。
4.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高水平大学提升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求。共建实验室、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共同指导并培养学生,是科研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与国外优秀大学共同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成机制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世界前沿接轨,实现人才、资金和学术思想的交融,加速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进程。
5.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强化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不仅意味着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成果,也要把中国经验介绍到世界,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
三、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诸多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的主体为国际交流主管部门,“大外事”运作机制尚不完善,国际合作交流表现出单兵作战的特点,缺乏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没有发挥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群体作用,对于院系来说,大部分工作过多地拘泥于被动的迎来送往,没有以联系的眼光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整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和拓展。
2.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不对等性。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占国际教育交流的主导地位,大量接收国内高水平高校输出的人才,拥有众多文化输出渠道,优势资源单向流动明显,也形成了“马太效应”:世界一流高校人才纷至沓来,而急需顶尖人才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国内高校则遭受人才流失的风险。另外,在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也把控着师资资源、课程内容、授课模式等的主导权。
3.师资队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还不够高。从规模上来看,高校长期外籍教师占比较低,缺乏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从国际化沟通能力上看,部分教师的外语能力有限,限制了其与国外高水平教授之间开展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从操作性方面看,大部分教师授课任务及科研任务重,没有富余的精力应付事务性的交流工作。
4.交流高质量核心伙伴不够多,交流层次不够深入,交流形式单一。国内诸多高校的海外合作伙伴数量虽在增长,但主要交流形势仍为浅层次的迎来送往,可持续性不够,缺乏高质量的核心合作伙伴。目前诸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学习为主、引进为主的单向性输入,国际化并不只是增加交换生和留学生的数量,不是多引进几名外教、多召开几次国际会议,而是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引发高校改革的连锁反应。要鼓励“双向互动”,只有这样,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才有可持续性。
5.宣传渠道与方式有待改善。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硬实力,也需注重软实力的建设。国内许多高校在宣传方面,较依赖单一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纸质媒介,这大大限制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广度;在英文网站建设方面,诸多高校没有注重网站维护的持续性,另外在网站页面设计、信息内容表述、更新速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四、国际交流合作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高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建“双一流”高校,涉及到科研、教学、教务、宣传等方方面面,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支持、协同努力。学校应从高校发展战略出发,建立高度统筹、有机协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体制,促进国际化意识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做好国际化软环境的建设,完善激励与考评机制,给予学术单位充分自主发展的空间,逐步将学校不同层次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纳入教师社会服务职责,将国际交往纳入二级学术单位和教师评鉴体制。
2.推动国内高校把握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导权。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是盲目遵循西方的标准。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要积极开发合作项目,搭建交流平台,主动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请求,积极合作把控国际交流的方向盘,“引入”与“输出”并举。在与对方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流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是输出学生,更要在交流中善于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机构协同攻关,促进教师交流、科研交流、学科发展。
3.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院系和教师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應充分发挥院系和教师的主任翁精神,增强其自主开展国际交往的能力,调动其协同推动国际交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需要做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级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工作,发挥其植根本土的“溢出效应”,辐射整个学科的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培育本土青年教师的国际交流意识,提升其国际交流能力,实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有机融合。
4.做好国际交流合作的调研和顶层设计。国际交流合作要深入开展,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学科建设情况、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做好交流的顶层设计,继而有侧重性地选择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的重点是做好组织引导、为院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各院系、学科和研究所,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外顶尖大学院系、科研机构的合作。把国际化宏观的目标任务变成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项目。
5.改善国际交流宣传内容与宣传渠道。一是注重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纸媒,可以利用各式互联网平台,如英文门户网站、微信、Facebook等等;二是注重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不论是宣传册、Newsletter还是网站,摒弃空洞的泛泛而谈,对科研与教学发展选取典型案例集中宣传;三是注重受众体验,需要在页面设计上、内容表述与编辑上,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内容设置和表达方法,提升宣传的及时性、丰富性、有效性与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15-1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