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化学方程式占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反映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能够将“质”与“量”有机结合起来,定量地去分析一个化学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化学方程式感知、理解与应用,重点构建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与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方程式;解题策略
1前言
在高中化学这门课程里,化学方程式是涵盖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方程式配平等综合性化学用语,能够充分解释物质前后变化关系,体现化学反应条件等,同时也侧面说明了化学的基本概念。此外,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将物质变化过程的定性描述转化为量化表达,并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定量指标,从而揭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内涵关系。由于化学方程式所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要想理解其含义,形成一个全面的化学方程式知识系统,并且拥有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难事。本文将具体通过对化学方程式感知、理解与应用,重点构建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与解题策略,旨在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感受化学方程式的魅力,以及探索应用化学方程式来解决问题的要领。
2 化学方程式的初步感知与理解
化学方程式的感知就是对化学方程式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敏感性,使之一见化学方程式就能读懂化学方程式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够将课本化学元素等概念联系起来,即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众多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阐述这一现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搞不清楚物质与物质的反应究竟分为几步进行,尤其是对于那些离子式方程,这就给我们书写化学方程式带来了困难。为了便于我们书写化学方程式,笔者在归纳总结后,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过程:
判断物质类别→确定物质性质→根据性质判断反应类型→回忆此类型反应特点→完成方程式。下面就一个例子带大家感受一下笔者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例一,苯酚钠+CO2+H2O→苯酚+NaHCO3,相信有很多同学会写成生成Na2CO3,笔者认为错误认为生成Na2CO3的同学,是没有理解到H2CO3是二元酸,在溶液中将分两步电离,即第一步为:
2 化学方程式的加合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加合更多是为了便于计算,有时候我们在讨论两反应物或者多反应物时,往往不考虑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单纯地将
两个方程式相加得到我们所想要的最终方程式。
如例二,将过量的CO2气体加入到澄清的石灰水里,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析:由题意知,因为CO2过量,所以反应过程主要有两个反应过程:
过量的CO2最终会使溶液保持澄清,即生产物并没有CaCO3,故,①式与②式加合,消除中间生产物即得最终的化学方程式,该化学方程式其实就是起始反应物与最终产物的关系式:
如例三,若向一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氮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并将该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当混合气体被水全部吸收,且试管全部充满水时,试求此时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二氧化氮溶于水会产生的反应:
而一氧化氮遇到氧气会产生的反应:
又因为二氧化氮将会被水吸收,即试管里的反应一直按上述两个式子重复循环进行,倘若按此计算,势必过于繁琐。但实际上,最终的生成物中并没有一氧化氮,故我们可以通过两式进行比例加和得到我们想要的最终化学方程式: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
例四,若向一质量为227g的清水中放入30g氯化钠与氯化钙的混合物,则在混合物完全溶解后,再放入10.6g的Na2CO3粉末,当Na2CO3粉末完全溶解,即反应终止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据题可知反应终止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NaCl,而生成物氯化钠NaCl是来自原混合物与反应生成两个方面,而求氯化钠NaCl的质量分数,可以先求溶液质量(溶液质量为30g+227g+10.6g-生成沉淀质量),且沉淀与溶质的质量均可通过化学方程式求得。
解:假设原混合物中的CaCl2为 克,生成物CaCO3为克,生
成物NaCl为z克,现列化学方程式如下:
即反应终止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9%。
例五,现有4克H2与16克O2,当它们充分接触后直至完全反应,请问此时生成物水为多少克?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相信很多同学会错误的理解生成物为20克水,这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到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但是,4克H2与16克O2是刚好完全反应,因此,我们列方程式计算。
解:假设4克H2完全反应,此时所需氧气为克,
即完全消耗16克O2只需2克H2,故应该以16克O2为基础进行求解生成物水的质量。
假设16克O2完全反应所产生的生成物水为y克,
3 小结
能够全面的理解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内涵,并非短时间就能掌握的,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学习的过程。从本文所介绍五
个例子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是易混易错的知识点,笔者建议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应尽可能地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而对于如何例出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应着重培养对化学元素的熟悉度,并梳理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少卿,彭守义.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M].郑州师范教育.2013(2).
[2]闫亚瑞,王祖浩.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研究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宋庆祝.化学中考题型中的信息给予题分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 1) : 46 -48.
[4]王后雄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4):5-10.
[5]尹爱梅. 化学方程式加合问题的讨论[J].理科教学探索,2004(12):34-36.
[6]黄红娜.化学方程式计算题型略谈[J].传奇·传记文学 选刊,2013(4) .
作者简介:
付佳龙(2000-6-22),男,汉族,成都市郫县人,高三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