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霞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要求老师摒弃一方输出,一方接受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运用联想和逆联
想思考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同时,寻找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总之,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思维 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如: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联想和逆联想以及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等方面,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思考,联想,灵活运用”等思维一体的综合心理活动思维。
一、多角度分析问题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计算的第一个阶段,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头脑发育,使学生思维更灵活、头脑更聪明。而且,数学知识的形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包含了成千上万科学家、数学家的心血和精力,而学生却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所以,如果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形成死记硬背、死板硬套、不求甚解的恶性循环,学生就会缺乏思考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喜悦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例如:在教学《负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概念,以便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定义理解负数,由于定义中的专业术语比较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来引导学生思考:看天气预报时,零下1度通常怎么表示?学生思考后回答:-1℃,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那零上1度怎么表示的呢?学生说:就是1℃,我再引导学生思考:那零下和零上以哪个数为分界点呢?学生分组讨论后说是0。这时我画出数轴来表示正负数,学生恍然大悟,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对气温的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正负数应用?学生的答案多姿多彩,如:支付宝的收付款账单、向东走和向西走的表示等等。最终,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更加充分、深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鼓励学生联想和逆联想
联想和逆联想方法,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加以应用。联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让学生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开拓新思路,还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知识链,从而加深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而逆向联想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逆向联想可以促使人们在探索过程当中产生另类的思路,另辟蹊径,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但采用逆向思维的前提是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联想到逆联想,再由逆联想到联想,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就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消化和巩固,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加深理解、记忆。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数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巩固旧知也对数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逆联想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十可以组成一百?学生思考后得到答案10个十组成一百,我又引导学生思考:100由几个十组成?学生有点困惑,但求知欲立刻被点燃。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上个问题是10+10+……+10=100这样计算得来的,而这个问题是100=10+10+……+10这样计算而来,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得到正确答案。我又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逆联想的方式尝试解决“拐弯数数”的问题,如:29的后一个数是几?30的前一个数是几?最终,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对100以内的数倒背如流。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联想和逆联想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障碍,思维定势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而不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一来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就会使学生形成某种思维形式,然后再接着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去探索更加高深的未知领域,这样就在层层深入的知识中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不一味的依赖常规解决问题,而是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多样化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1》时,由于学生已经接触了乘法口诀,但学生的印象中乘法口诀就是为了计算乘积。因此,我为了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加以运用,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明和小花共抓了18只蝴蝶,每人平均几只蝴蝶?怎么列算式?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8÷2,但是计算结果时列竖式进行计算。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口诀中2乘以几等于18?学生回答9后,顿时恍然大悟,理解了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算乘积,还可以用来算商。可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数学学科本身就是比较活泛的学科,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总有成百上千的道路走到终点,学生只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走不同的路。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发挥课堂传道授业的作用,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创造、独立思考、发散思考,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學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艳.论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2。
[2]冮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