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中几种常见的补形法

2018-09-25 10:40谭泽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立体几何高中数学

谭泽仁

【摘要】高考数学中,立体几何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主要素材,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寻求有效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将对空间几何体中几种常见的补形法予以全面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模型与思想,巧妙破解空间几何体中的难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补形法

补形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独特方法,通过补形能够发现未知几何体与已知几何体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蕴含了一种构造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利用补形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把不熟悉的或复杂的几何体延伸或补加成熟悉的或简单的几何体,把不完整的图形补成完整的图形;

第二步:运用常见几何体的知识等计算结果;

第三步:得出结论.

在高考中,补形法既可以在选择填空题中体现,也可以在解答题中体现,常见的补形法有对称补形、联系补形和还原补形,还原补形主要涉及台体中“还台为锥”.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剖析:

方法一对称补形

例1(2015·唐山模拟)如图1所示,△ABC中,AB=8,BC=10,AC=6,DB⊥平面ABC,且AE∥FC∥BD,BD=3,FC=4,AE=5.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常规解法】如图2所示,取CM=AN=BD,连接DM,MN,DN,用“分割法”把原几何体分割成一个直三棱柱和一个四棱锥.所以V几何体=V三棱柱+V四棱锥.

由題知三棱柱ABC-NDM的体积为

V1=12×8×6×3=72.

四棱锥D-MNEF的体积为

V2=13×S梯形MNEF·DN=13×12(1+2)×6×8=24,

则几何体的体积为V=V1+V2=72+24=96.

【补形法】用“补形法”把原几何体补成一个直三棱柱,使AA′=BB′=CC′=8,所以V几何体=12V三棱柱=12×S△ABC·AA′=12×24×8=96.

【小结】比较上述两种方法,补形法显然比分割法要简洁得多,计算量也很小,但要抓住图形的对称性,巧妙的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并找到原几何体与补形后的几何体的关系,实现化繁为简的奇效.

【变式训练1】如图4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B=2DC=2,∠DAB=60°,E为AB的中点,将△ADE与△BCE分别沿ED,EC向上折起,使A,B重合,则形成的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思路】由已知条件知,平面图形中AE=EB=BC=CD=DA=DE=EC=1.折叠后得到一个正四面体,如图5所示.作AF⊥平面DEC,垂足为F,F即为△DEC的中心.再利用三角形相似求出外接球半径,继而求出球的表面积.但是,如果考虑到正四面体的对称性,把它放在正方体中,就可以使问题变得更简洁.

【解析】由已知条件知,平面图形中AE=EB=BC=CD=DA=DE=EC=1.折叠后得到一个正四面体.把正四面体放在正方体中,如图6所示.显然,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就是正方体的外接球.因为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22.所以外接球直径2R=62,所以R=64,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S球=3π2.

方法二联系补形

例2已知三棱锥P-ABC,PA=BC=5,PB=AC=34,PC=AB=41,求三棱锥的体积.

【思路】如按常规求法,需求三棱锥的底面积和高,而高很难求出.由已知三组相对棱相等这一特点,联想长方体对面不平行的对角线恰好组成对棱相等的三棱锥,因此可把三棱锥P-ABC补成长方体,再将长方体分割成三棱锥P-ABC和四个相同体积的三棱锥.

【解析】分别以三组对棱作为一长方体的相对面的对角线,将原三棱锥补成一个长方体,如图8所示,则VP-ABC=V长方体-4VP-ABP′.

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a,b,c,则有:

a2+b2=25,a2+c2=34,b2+c2=41a=3,b=4,c=5

VP-ABC=3×4×5-4×16×3×4×5=20,

所以三棱锥P-ABC的体积为20(立方单位).

【小结】对对边相等的三棱锥问题,可以考虑补成长方体来处理,会使问题会简洁许多.

【变式训练2】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PA⊥面AC,设PA=AB,求平面PAB和面P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此图可补形为正方体ABCD-PQRS,显然所求二面角即为正方体的对角面PQCD与侧面PQBA所成的角,而此角为45°,故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45°.

方法三还原补形

例3(2016高考浙江理数)如图10所示,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BCFE⊥平面ABC,∠ACB=90°,BE=EF=FC=1,BC=2,AC=3.

(1)求证BF⊥平面ACFD;

(2)求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思路】(1)先证BF⊥AC,再证BF⊥CF,进而可证BF⊥平面ACFD;

(2)方法一:先作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再在Rt△中计算,即可得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方法二: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计算平面ADB和平面ADF的法向量,进而可得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1)延长AD,BE,CF相交于一点K,如图11所示.

因为平面BCFE⊥平面ABC,且AC⊥BC,所以AC⊥平面BCK,因此AC⊥BF.又因为EF∥BC,BE=EF=FC=1,BC=2,

所以△BCK为等边三角形,且F为CK的中点,所以BF⊥CK.

所以BF⊥平面ACFD.

(2)方法一:过点F作FQ⊥AK,连接BQ.因为BF⊥平面ACFD,所以BF⊥AK,则AK⊥平面BFQ,所以AK⊥BQ.所以∠BQF是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

在△ACK中,AC=3,CK=2,得QF=31313.

在△BQF中,QF=31313,BF=3,得cos∠BQF=34.

所以,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

方法二:略.

【小结】在立体几何中,对于台体问题,常常采用“还台为锥”的策略.

【变式训练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理)】已知三棱锥S-ABC,满足SA,SB,SC两两垂直,且SA=SB=SC=2,Q是三棱锥S-ABC外接球上一动点,则点Q到平面ABC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图12

【解析】由已知,SA,SB,SC两两垂直,可将三棱锥还原补成正方体,其棱长为2,则三棱锥的外接球即正方体的外接球.外接球上到平面ABC距离最大的点应该在过球心且和面ABC垂直的直径上,因为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和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相等,即2r=23,故点Q到平面ABC距离的最大值为23(2r)=23(23)=433.

【小结】若球面上四点P,A,B,C构成的三条线段PA,PB,PC两两互相垂直,且PA=a,PB=b,PC=c,一般把有关元素“还原补形”成为一个球内接长方体,利用4R2=a2+b2+c2求解.

总之,“补形法”是立体几何中一种常见的重要方法,在解题时,把几何体通过“补形”补成一个完整的几何体或置于一个更熟悉的几何体中,可以巧妙地破解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等问题.在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条件:当某些空间几何体是某一个几何体的一部分,且求解的问题直接求解较难入手时,常用该法.

2.以下情况,可以考虑将棱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1)正四面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正三棱锥、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

(2)同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相对的棱相等的三棱锥;

(3)若已知棱锥含有线面垂直关系;

(4)若三棱錐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

3.掌握补与割的区别与联系.两者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解题过程中注意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立体几何高中数学
基于全国高考改革的立体几何备考复习教学建议
新课改下高中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浅析“向量法”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