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困境反思

2018-09-25 20:39林扬帆
艺海 2018年8期
关键词:少儿舞蹈民族民间舞困境

林扬帆

〔摘 要〕以第九届小荷风采部分作品为例,少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与教学中存在风格难以掌握、动律难上身、舞段匮乏等困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影响和制约着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少儿舞蹈;民族民间舞;教学;困境;建议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由于其风格鲜明,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环境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舞蹈种类。而发展至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突出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现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艺术创作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的舞蹈创作样式,甚至在少儿舞蹈领域中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民舞)为风格体裁的作品也不胜枚举。

近年来,少儿舞蹈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舞蹈教育的重视使少儿舞蹈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今年,作为我国舞蹈界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少儿舞蹈赛事——“小荷风采”已经举办第九届,本届展演共入围177个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分六场进行现场展演。其中,约有68个作品选取了民舞体裁,约占总数的38%,最多的一场约有13个民舞作品(每场共有30个作品,第一场29个作品),占到该场总数的43%。大量少儿民舞作品的涌现,反映出当代少儿舞蹈教育与作品创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了一个共识,而民舞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发扬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少儿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和现实困境。

各民族舞蹈独特的动态特征,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符号系统”,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动律、体态以及审美特点。在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中,“身体”是“舞蹈”和“语言”的橋梁,舞蹈借此而有了“先在的”语言性,语言借此而成为生命艺术。少儿舞蹈教育领域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同样是被赋予表达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更加纯粹自然,伴随孩子的童真童趣来诠释民俗文化,“跳出民间本身的生命感”正是少儿民间舞蹈创作的难点所在。

一、少儿民舞作品基本形式

(一)传统式?以原生态舞蹈形式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原有动作元素与语汇,加入队形、调度的编排,形成作品,这是比较广泛和常见的作品形式。本届小荷风采中,《鼓韵新生》《达嘎欢歌》《新韵东北风》等作品都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或是独特的舞蹈道具作为载体展开,表现民间风情、群体性格与审美追求。

(二)借用式?提炼、运用民舞动态元素,包括提炼教材的素材,摒弃有意识的自娱面,运用戏剧化的情境表演串联,将传统民间舞蹈元素浸润于作品中,其中《高原盼来新格拉》《小银匠》《新校园》等作品,反映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欣欣向荣,异彩纷呈的学习与生活。

(三)结构式?运用民间舞素材,但内容与该民族的情怀、风格不符的结构式创作。如有作品规避了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如藏舞的“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在作品中看不到藏族舞蹈的痕迹;但从作品名称、服饰、音乐来看,又包着一层“藏族元素”的皮,此类作品有待商榷。

二、少儿民舞教学的困境

职业化民舞以动律、步法、体态、道具等重要部分为训练脉络展开,各不同民族个体均有各自主体风格,而职业化的民舞是通过“元素化”提炼出动律、造型,或者是生动“气韵”来形成标识,避免“跑范儿”。这一点在少儿民舞作品中就较难达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外部形态的把握。例如傣族舞蹈形态讲究“三道弯”,静态中手臂关节、躯干和腿部保持弯曲状态,动态中需要通过身体各部位配合形成各角度不同的“S”造型,这样的动作特点难以较好地在少儿舞蹈中呈现。第二,动作韵律难以上身。例如藏族舞蹈“堆谐”(踢踏舞)以脚下踢踏的节奏变化和技术为主,常伴膝部的屈伸完成,较难熟练掌握。第三,力动特点难以把握。例如汉族安徽花鼓灯中以“溜得起刹得住”为运动特点,它要求脚下步子密、频率快、走得急,整个步伐的力流动快,同时急促刹住的步子要稳;再如山东秧歌,其力动中闪烁式的快发力与内在抻韧的慢延伸,影响着重心的流动和肢体运动轨迹的变化。由于少儿的肌肉能力等原因,其重心的转换与肌肉的控制能力尚不均衡,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精细的动作,从而失去民舞的训练价值。

诚然,少儿民舞作品中,常常囿于缺乏民舞独特的动作语汇,大量的篇幅被戏剧情节所代替,使作品趋于哑剧或是肢体剧的尴尬局面,丧失舞蹈本身的观赏价值与艺术特质。把握民舞风格动态,并且贴合少儿童真童趣的艺术表达,这给少儿民舞创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为打造优秀民舞作品的“枷锁。”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只言片语所能道明和掌握的,存在于民舞深层次的“基本功”不啻影响和制约着少儿民舞作品的创作,也阻碍着民舞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承和发展。

三、少儿民舞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教师是立教之本, 民舞专业教师的紧缺成为少儿民舞发展的一块绊脚石。究其原因,首先是课程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将舞蹈专业(学科)正式纳入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使舞蹈美育课程缺位于中小学艺术课堂。纵观发达国家艺术课程体系,美国自1994年开始,舞蹈教育就进入艺术教育框架,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在1993年制定了全国课程规划,音乐、舞蹈、戏剧、传媒这些艺术形态,被统整为艺术课程,要求基础教育中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获得这些艺术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可专注某一领域的发展。课程的缺位使民舞专业教师没有用武之地。其次,就业观念狭隘。专业舞蹈院校民舞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多是专业艺术院团与中高等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与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与未来职业规划有重要关联,学生容易“随波逐流”,往往流失了就业机会,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双损”。最后,人才培养的失准,现阶段的民舞教育人才培养,忽视了少儿民舞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少儿民舞专门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民舞教学和民舞传承成了最薄弱的地方。

四、少儿舞蹈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一,课程建设问题,少儿舞蹈教育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建议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是地方出台少儿舞蹈教育课程标准;从科学研究角度,通过课题引入的方式,形成教育与文化长期规划课题,构建少儿舞蹈教育课程体系,比如吕艺生教授的《素质教育舞蹈课》,是教育部专项委托课题,他通过五年的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了课程。第二,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利用地方艺术院校资源,针对少儿舞蹈教师,开展少儿舞蹈教育理论、少儿舞蹈教学法、少儿舞蹈创编等等课程,提供少儿舞蹈教师国内外进修培训机会,对在职少儿舞蹈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再进修教育,让更多的教师汲取先进的舞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第三,少儿舞蹈教育人才的输送,高校舞蹈专业设置中应增加少儿舞蹈教育方向,探索少儿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如北舞教育学院的成立,从教育的角度建構舞蹈,注重丰富中小学舞蹈教师的知识结构,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趋于合理化。现今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均开设舞蹈教育专业,但其课程设置上大多效仿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表演专业培养模式,缺乏教育类课程的支撑。第四,职称待遇保障的问题。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关于舞蹈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按单独序列评定,舞蹈教师的工资待遇要等同其他课程教师授课待遇,并设立奖励机制。

结?语

少儿民舞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主客观问题,作为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厘清民舞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从而形成少儿民舞教学、少儿民舞创作、少儿民舞教育理论等少儿舞蹈教育体系的学理构建。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也看到了少儿舞蹈美育发展的春天——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7年),2017年10月,全国仅有唯一一个省级学校舞蹈教研组织的成立——北京市中小学舞蹈教研组。综上,从政府文件的连续出台,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舞蹈学科的单独设立,这都标志着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关注和推进少儿舞蹈美育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审美与自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31.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民族出版社,2015:3

[3]曾婕: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9)21

[4]杨晋越:速度与力量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5(18)261

[5]朱璐:中小学舞蹈教育与民族民间舞传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6.

猜你喜欢
少儿舞蹈民族民间舞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少儿舞蹈编排中创新问题的探讨
浅谈少儿舞蹈的创作
论美育与素质教育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浅谈少儿舞蹈的编排与训练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