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彦斌
〔摘 要〕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们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重要载体,也是湘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情歌优美抒情,唱词规整而有韵律,运用了固定的程式结构和自由多样的节奏;其唱腔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并使用了滑音、拖腔、甩腔等润腔手法,展现了淳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湘西风格鲜明的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
湘西苗族主要集中在保靖、古丈、吉首等县。自古苗族就有着“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的美传,情歌是湘西苗族独特求偶方式“以歌为媒”的体现。在苗族“赶边边场”习俗,以及“三月三”马兰节、“四月八”跳花节、“七月七”苗族情歌节等重大节日,苗民们都会唱情歌、打苗鼓、吹木叶。情歌已然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苗民的爱情观、审美观,并以真挚的情感为主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精彩纷呈,意境深远。
一、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整体特征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本体来看,其音乐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区域文化生态关系紧密。湘西苗族情歌所流行的地区山高林密,风景旖旎。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成为歌唱的内容,而且对情歌优美抒情、亲切自然、朴质含蓄的音乐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情歌中的“青山绿水正月十五约妹连”等唱句就是从自然环境中衍生出来的。当然,这种自然环境作为文化的表层现象也造成了不同地域苗族支系的情歌风格差异,形成了适合山林田野间演唱、高亢的“高腔”,和适合苗寨内演唱、婉转悠扬的“平腔”。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还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湘西苗族情歌运用方言演唱,苗语有八个声调,较之普通话更为丰富,声母多,韵母少,形成了其特有的音韵特点。苗语发音靠前,音色轻盈、脆亮,声调多样,从而使得演唱的声腔婉转,润腔丰富,形成了情歌婉转、柔美的唱腔特征。另外,湘西苗区自由婚恋的文化传统和固定的婚俗形态使得情歌演唱的对象、演唱的场所、演唱的形式、演唱的内容都具备了一定的规范,成为湘西苗族典型的音乐文化,为情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从宏观文化语境来看,湘西苗族情歌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其对当地风土人情、地域人文情感、民俗文化传承的诠释之上。这些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发音、发声方法为其音乐形态增添了外在的符号性特征。
二、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内在特征
音乐的曲词关系、调式属性、节拍律动等是认识其音乐形态的微观视角,也是音乐形态的内在特征。湘西苗族情歌是在民族文化浸润中所诞生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一)唱词的音韵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具有传统的音韵和格调程式,但是在唱词组合上又彰显了无数的可选择性。湘西苗族情歌的歌词大多源于生活,语言质朴,以表现细腻的心理活动,除了固定歌调的唱词,还有随着演唱场所、时间、情绪等不同而进行的即兴创作,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唱词,都具备规整的押韵和丰富的修辞。
湘西苗族情歌的唱词多以七字为一句,并根据唱句的数量分成奇句类(苗话为“莎组”)和偶句类(苗话为“莎赖”)。“莎组”是以三句为一组,三组及以上为一首。如凤凰江镇的“代代撒”(苗语),就是典型的“莎组”,每一组的歌唱韵脚和格调都要对称和工整,如果不对称,就属于情歌对歌不过关。“莎赖”是以两句或四句为一组,两组或四组为一歌,其中四组一歌的又名“四个头”。“莎赖”的结尾也需押韵,如《桃花朵朵开》就落在韵脚“ai”上;《赶边边场》的前半部分落在韵脚“ao”上,而后半部分落在韵脚“an”或“ang”上。
(二)调式调性特征?湘西苗族情歌采用的是典型的民族调式,但对民族五声性调式的运用却比较独特。根据歌调的风格分为“平腔”和“高腔”,这两种曲调所使用的调式是有差异的。“平腔”苗语为“韶萨”,其旋律起伏不大,通常使用角调式,调式音以la-do-re-mi为核心骨干音,以小三度、大二度为核心音程,并强调主音上方的三度色彩音。如湘西凤凰县的情歌《赶集放歌》(平腔)就是以角音结束。“高腔”苗语为“韶唔”,其曲调比较高亢,旋律起伏相对大,通常使用商调式,调式音以re-sol-la-do为核心骨干音,以纯四、小三、大二度为核心音程,强调主音上方的二度音。如情歌《我化春风暖妹心》(高腔)以宫音开始,最后结束在徵到商的四度下滑音中。可以看出,湘西苗族情歌常用的调式是角调式和商调式,并形成以该音为核心的四音列,构成了湘西苗族独特的情歌调式色彩。
(三)节奏节拍特征?湘西苗族情歌节拍以散板为主,节奏也较为自由,节拍散而不乱,并穿插着常规的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但是其节拍的强弱规律却与传统的西方节拍相异。湘西苗族情歌受到苗语发音特征的影响,其大部分弱拍要比强拍强,弱位音也比强位音强。如二拍子就形成后拍或后半拍强于前拍的独特处理形式;三拍子则形成“头拍打、二拍小、三拍还要用力绞”的特征,即原本最后的弱拍变为了次强拍,而“绞”正是其韵味之所在。
湘西苗族情歌所使用的节奏型与其节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常使用短长型节奏,如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跨小节延音线等。在苗族情歌中,均分型的节奏用于“起腔”“衬腔”以及“尾腔”之中,而中间的“加腔”演唱则运用短长型节奏。如情歌《见鱼没有网来撒》(平腔)就大量运用了一拍后附点、跨小节延音线等节奏,形成浓厚的湘西风格。
三、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外在特征
分析逻辑层次性及音声轨迹是认识音乐形态的有效手法,这是音乐形态外在特征表现。湘西苗族情歌的逻辑层次性解析主要是分析其结构特点,而音声轨迹的多重解析则体现在其声腔特征之上。
(一)曲式结构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常用同一曲调填唱不同的歌词,其结构呈现是三部性,即由开头乐句、中间乐句和尾句组成。开头往往由衬词开始,又名“起腔”,在苗语中称为“起萨”,主要是起到引入的功能。之后接入基本的乐句部分,又名“加腔”,在苗语中称为“沙阿驼初”,由一个乐句或乐句的变化重复组成,且在乐句重复之间一般会加入衬腔或滑音的链接。在基本乐句陈述完毕之后是作为结束的乐节和乐句,又名“绞腔”,在苗语中称为“萨绞边”,往往是运用下滑音来进行结尾。
湘西苗族情歌的曲式结构是非方整性的,在乐句的安排上根据演唱的唱词来进行安排,增加、縮减、重复乐句都是根据演唱情况由歌者自由发挥,并加有大量的装饰音、润腔、衬词等,为演唱的情感增添了韵味,也体现了苗族情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为什么苗家人人爱歌唱》的起腔就是由衬词“嗯尼喂嗯”开始,随后加入三个乐句,每个乐句间都有“嗯朗”衬腔的演唱,最后在下滑长音上结束。在相对比较长的叙事形式情歌中,结构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会出现两句开头,甚至三句开头。总之,在湘西苗族情歌中,唱句是音乐的主体,曲调结构随唱句的变化而变化。
(二)演唱声腔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大多采用真声演唱,善于运用“喉颤音”来表达情感。苗乡人没有太多的演唱技巧讲究,往往用“依” “吆喝”等发音大喊一声,使声音能够在田野山林间回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声带闭合能力,音色比较结实而具有穿透力。而在情感比较丰富的长音处,歌者则常常会使用“喉颤音”发声技巧,即通过气息抖动声音,放松喉头,从而获得均匀的声线和声音共鸣。这种发声往往与假嗓并用,将演唱者的情绪和情感推至高潮。
除此之外,湘西苗族情歌还使用滑音、拖腔等润腔手法。滑音最常见于“尾腔”的演唱,在发音后从一个音滑向主音,使得声腔更加富有韵味。拖腔则运用在一字多音的演唱中,在深化情感中延伸旋律线。
结?语
湘西苗族情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传统礼俗,历经时间洗涤,依然熠熠生辉。可以说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它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风韵和淳朴的民族品格。
参考文献:
[1]张云娥.湘西苗族情歌审美[J].音乐创作,2009(6)
[2]杜宝.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D].吉首大学,2016.
项目基金: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侗、苗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6C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