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病中心:让理想照进现实

2018-09-25 06:44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专病联体专科

各地医院将专病中心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与MDT、医联体、远程医疗等进行结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专病中心探索之路。

向准国家卫健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运行与重大疾病技术指导处处长

史兆荣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原院长

陆毅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助理

金昌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

周崇臣郑州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李龙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彭明强中日医院副院长

乐雅婷东阳光药全国大客户总监

近年来,作为医院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各种形式的专病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且呈现井喷之势。6月10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市县医院论坛之“专病中心”理想与现实分论坛受到了参会嘉宾的关注。各地医院将专病中心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与MDT、医联体、远程医疗等进行结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探索之路,让理想照进了现实。该论坛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中日医院副院长彭明强先后主持。

向准: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

国家卫健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运行与重大疾病技术指导处处长向准在论坛上作了关于患者安全的报告,他认为,患者安全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一个强有力的先决条件。

患者安全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倡导患者安全活动,是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的重要举措之一。WHO报告中指出,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16.6%。其中,约30%~50%的不良事件是可预防的。

患者安全是卫生保健的一项基本原则。医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包含一定程度的内在不安全性,行医、产品、程序或系统方面的问题都可造成不良事件。向准表示,要改进患者安全,就需要作出复杂的全系统的努力,其中涉及提高绩效、环境安全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动,包括感染控制、安全使用药物、设备安全、安全的临床实践和安全的医疗环境。

此外,患者安全文化对全民健康覆盖至关重要。对于可持续的全民健康覆盖,基于证据的患者安全系统和实践必须建立在所有成员国都将其作为关键的医疗标准之一。

向准认为,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的全民健康覆盖也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一个安全的全民健康覆盖体系是慈悲的,并且以患者为中心。今天,全民健康覆盖的投资是必须的,因为健康投资保证了良好的红利,对世卫组织成员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少性别和社会经济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从而有助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和社区是健康的共同生产者。他们在确保自身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特别是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患者必须被授权并参与,包括治疗或护理,如果发生错误,患者积极应对错误,并在需要时,开展自我照护。“我们确认以‘患者为中心’以及在全民健康覆盖更广泛的背景下开展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听取患者的需求。”

向准表示,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联合行动,才能确保有效地持续改进患者安全。反过来,患者安全也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一个强有力的先决条件。

史兆荣:“融合”与“分化”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医学学科的划分越来越趋于细化,这使得学科向“分化”发展,同时,一方面学科细化导致个体知识涉猎不足,本领域发展需要多领域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人体的复杂性决定不能单打独斗,健康需求的提升要求多学科联合,学科向“融合”发展。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原院长史兆荣认为,“分化”和“融合”并不矛盾,“分化”使认识更加深刻,是学科融合之前提。“融合”使认识更加全面,是学科分化之必然。

专病中心的特点是,打破现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以具体疾病为核心的诊疗单元。史兆荣认为,专病中心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有三:正确认识医院学科建设的方向与布局;科学分析医院学科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准确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与需求。而专病中心建设的关键要则包括,要有能够带领团队的首席专家,具有协作精神的团队成员,建立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

他表示,专病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一是专家在专病方向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和团队建设能力;二是专家在本专科领域内面临发展瓶颈,需要拓宽成长路径;三是相关学科具有一定数量的专家资源,且这些专家具有参与专病中心建设的意愿。

史兆荣表示,融合与分化并存的学科发展时代,在医学学科向融合与分化两个方向同步发展的今天,专病中心建设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之路。

陆毅群:儿童专科医院的MDT建设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助理陆毅群介绍了该院作为儿童专科医院的MDT建设探索。他认为,MDT建设目标是为患者设计最佳诊疗方案,确保最佳疗效,提升各学科的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学科协同进步与发展,促进医、教、研平台的融合。

据介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MDT终极的考核目标包括,第一是制定诊疗指南或指导意见并全院执行,并推广至全国;第二是要把它做成一个疾病的诊疗指南,病种的收治率、好转率、治愈率或生存率有显著提升;第三是开设MDT疑难病多学科的专病门诊;第四是建立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第五是申请科研课题并发表研究性文章;第六是发表管理性的文章,“我们通过这6个特点达到一个综合终极目标的要求。”

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MDT建设,陆毅群总结认为,应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体化、持续性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儿童专科化极度深化的基础上,建设横向合作很重要。此外,还要医院层面进行倡导,保证组织架构清晰,使责任目标明确,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同时,定期督查机制保证落实。

金昌晓:以专病为中心的MDT实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年来以MDT为抓手,鼓励多学科协同合作,先后成立了十几个多学科合作中心,以学科群建设提高医院服务能力。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改善了就医体验,而且打造了多个北医三院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的影响力。该院成功探索了以专病为中心的MDT体系,如骨科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和创伤中心,等等。

以北医三院的创伤中心为例,该中心于2016年8月成立,共收治151位多发伤患者,ISS平均值为27.2分,达到极重伤标准,大约平均每病例5.2人次专家出席,由此,可以避免首诊推诿患者,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减少召集会诊的程序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急诊压力,减少了急诊滞留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专病中心是医院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给专病中心赋予一定的资源。”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表示,通过专病中心的建设,有效优化了医院资源配置,提高了科技攻关与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金昌晓还表示,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下一步要考虑怎样通过互联网医院把相应的专病中心或者医联体的专病中心,通过互联网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

他认为,医疗与互联网的碰撞和结合,在连接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看病方式。与传统就医模式相比,互联网医疗可以让看病变得更省时省力省心,不但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提高了医疗效率,最重要的是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患者可以在线咨询医生,及时看病,预约线下就诊;医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精准筛选患者。

周崇臣:构建“五位一体”儿科急救体系

郑州儿童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崇臣介绍了该院“五位一体”的急救体系,包括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诊急救、急诊留观、急诊综合病房和重症监护体系,由此形成儿童急救的“生存链”。

为什么要构建“五位一体”急救体系?周崇臣表示,这与儿童医院的工作特点有很大关系。儿童急救一是起病急,二是变化快,“孩子病情变化非常快,发展非常猛,儿童的病死率还很高。”同时,急救能力对一个医院也有四个体现:体现技术实力、体现学科发展水平、体现医院影响力、体现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但是儿科却面临三高:社会关注度高、医患紧张度高、患儿需求度高。

周崇臣表示,医院原有急诊医疗管理体系存在多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管理体制方面,无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在运行机制方面,各部门缺乏有效衔接,流程运转不畅;在分配机制方面,综合绩效不合理,以各自部门利益为主。而且在急诊岗位上,120医护24小时连续工作,急诊医护全院工作量最大,ICU医护始终处于抢救状态,急重症专业各岗位工作均高负荷,风险大、收入少,无人愿干,“从急诊科辞职离院的医生一度超过了急诊医生的一半”。

所以,急诊管理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郑州儿童医院决定构建“五位一体”儿科急救体系。

周崇臣强调,“五位一体”儿科急救体系要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分配。医院要发挥主导性,强化急诊急救重要性和社会性,各专科协同配合,形成应急联动机制。要多举措保障急救反应体系的快速反应及有效治疗。医院还实行大部制改革,任命责任人为院长助理。同时,全院急重症医疗资源统一调配,保障危重患儿有效救治。此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流程监管。

其中统一分配,包括绩效薪酬统一分配,通过绩效撬动管理,人员统一调配,绩效分开核算,二次分配中依据岗位特性、工作量合理分配个人绩效薪酬。同时,加大对急诊特殊岗位的绩效倾斜政策支持。提升奖金基数,120运转中心成本支出(人力、急救设备等)不纳入科室绩效核算,急诊科就诊高峰时段,医院给予急诊出诊医生诊次奖励等。鼓励支持急诊工作,急诊值班情况计入个人医疗技术档案,有急诊工作经历者职称晋升加分等。

李龙:风湿免疫病中心建设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李龙认为,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面临的压力有如下几点:政府重点投入县乡医院,投入三甲医院少;大医院患者减少,重点转向看疑难病和危重病,医改实行药品零差率,而且政府补助不足,再加上民营资本的参与,还有医疗人才的抢夺和花费大等,医院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医院怎样寻找发展的抓手?他表示,学科建设是医院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作,涵盖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关键点是学科领军人物的确立和人才梯队的建立。

“医院学科建设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坚持以名牌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重点。”

首先要强化学科建设顶层设计,要根据“学科树战略”进行布局。其次,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同时注重学科人才培养,还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

该院坚持以重点专科龙头,“学科建设是增强医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重视重点学科(专科)的引领作用。”

李龙表示,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该院重点引进实用性人才,尤其学科带头人。他认为,一是须引进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二是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工作机制,使人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最后,他还分析了贵州风湿病的发病率:更高地区气候潮湿,大量饮酒盛行,市场需求巨大。许多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对疾病认识严重不足,而且从事风湿病的医务人员少。风湿免疫病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且发展相对薄弱,因此,该院率先建立区域性风湿免疫病中心,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了医院核心竞争力。

彭明强:探索建设专科医联体

分级诊疗旨在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问题,医联体建设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方式。在新医改背景下,中日医院副院长彭明强认为,医院应对医改的对策有四个:一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也就是注重运营、提高效率;二是提高现代医院管理水平,也就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三是提升学科水平,其中三级医院提高学科实力、应对疑难危急重症能力;四是加强分级诊疗建设,将常见病、慢病转向基层卫生机构,同时,疑难重症转向三级医院,上下通畅。

中日医院围绕着专病有效探索了专科医联体建设,以呼吸专科医联体为例,其中包括建立呼吸疾病分级转诊制度,呼吸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呼吸疑难危重症会诊中心,推进戒烟及呼吸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呼吸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呼吸疾病临床研究,探索远程医疗的医保异地转诊付费协同机制,根据医联体发展及各单位需求,适时开展其他业务合作,等等。

据彭明强介绍,在医联体内,要建立一系列制度,如建立了呼吸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进修制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呼吸学者短期访问制度;依托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与协作单位联合举办多种类别的短期培训班,推广普及呼吸疾病诊疗规范,促进呼吸专科医师诊疗水平的同质化。

此外,中日医院还建立了疼痛专科医联体,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肺癌中心及肺癌专病医联体、中日医院专科医联体护理联盟、毛发专病医联体、肛肠专科医联体、上颈椎专病医联体、儿童生长发育障碍专病医联体,等等。

目前,中日医院专科医联体已辐射全国32省市的2500多家医院。近两年里,该院完成远程会诊10265例,转诊疑难病例225例。

此外,与会的东阳光药全国大客户总监乐雅婷表示,专病中心作为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分化和融合的产物。她希望对于“专病中心”这一话题的探讨,包括MDT、专科医联体、多学科整合、优势学科建设等的背景、落地经验分享,能对医疗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专病联体专科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中医专病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的现状及探讨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专病一体化管理理念在血液透析合并低血压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专病一体化护理对心衰患者营养管理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