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8-09-22 17:48曾令滨
教师·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数学课程小学教育

摘 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作者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程;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9

作者简介:曾令滨(1972—),男,福建南平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创新教学管理内容,制订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在建立多元化控制体系的情况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保证教学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完善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内容

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创新与完善,利用科学方式解决问题,创新管理工作形式,逐渐增强小學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1]。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折纸实践操作内容,在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小学生对折纸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确保小学生的理解效果,提升教学工作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创建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指导小学生在折纸期间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2]。

二、激发兴趣,突出动手操作有效性

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分析,能够看出在儿童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出情绪感染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探索中,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探究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该认识到兴趣激发的重要性,借助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为学生动手实践和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三角形边的特性”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剪出一些长度不相等的纸条,如6cm、8cm、10cm一组的纸条或者4cm、5cm、9cm一组的纸条,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两组纸条分别拼成两个三角形,并且纸条的定点要对接。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发现,4cm、5cm、9cm这一组纸条无法拼接成三角形。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为什么这一组纸条无法拼接成为三角形,要想完成三角形的拼接对纸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纸条三条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明确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对这部分知识点形成明确的认识,在突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也促进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合理地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用动手操作,也并非所有课程都需要操作学习。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与教学要求一致。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容易操作且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坚决不允许出现教师包办的情况,但同样也不能给予学生过大的自由,而是要注重操作目的与难易程度。在教学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予以有效的激发,对其知识应用的意识进行培养,以保证学生切实感受使用数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快乐。其中,在讲解“求平均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细化成小组,自主选择题目并开展活动,对班级内部学生平均身高、平均年龄或者是平均体重进行调查与计算。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与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并感受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对数学学习更有动力与自信心。数学属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方式,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数学抽象概念知识与公式内容,无法激发学习兴趣。且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深奥知识,无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针对数学知识进行转化,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使得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习的科学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手脑并用,全面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有余数除法”知识的时候,可为学生提供12个小纸片,然后摆放成几份纸片。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每份摆两个小纸片,列出公式。如果每份摆放三个小纸片,列出公式。”在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明确其中的内容与要求,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结合当前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要制订完善的管理方案,通过科学方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得学生在仔细观察期间,明确余数的特点与内容,并分析余数的具体情况,在学生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内容,提升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

四、对学生创新能力予以激发

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课堂中多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实现创新目标。而学生通过动手与实践,还能够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环境,并深入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学生智力予以全面开发,使其更积极地动手与动脑。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期间,应重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小学生动手操作重要性,树立正确观念,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创新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智力开发的情况下,指导小学生参与到探索活动中,转变传统的被动知识模式,自主学习先进的数学知识,并形成现代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动手实践知识,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期间,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操作体制,总结丰富的学习经验与创新经验。在此期间,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创新教育模式与内容,指导学生积极解决当前的数学问题,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下,使得小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升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情况下,创新现代化与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五、选择合适的操作时机

在课前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其选择出适合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找到合适的机会,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形成。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三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对每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度数进行分析和确定。当教师开始引导的时候,学生对其具备更高兴趣,也能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回答。当学生对其更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将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展示出来。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可以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也可以通过量角、拼角的方式获得结果。在不断动手操作下,学生能对三角形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原则,利用合理方式解决问题,制订现代化的控制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情况下,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创新管理形式,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黄 鹏.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OL].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6):209.

[2]李会秀.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6(31):49.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数学课程小学教育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