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

2018-09-22 17:48邓立娟
教师·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思维能力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HDJYKY2017C03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立娟(1980—),女,黑龍江安达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被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那么,在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值得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思考。而在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内容,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这实际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研究认为,高中阶段是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初步成熟期。所以笔者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以梯度有效的问题带动学生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练的语言中呈现微言大义,基于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深入有效的问题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备课环节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组织提问,这是教学智慧,直接关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问题要切中要害,避免反复烦琐。《论语·述而》说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就《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笔者按“预习问题”和“研读问题”两个梯度,分别设置了如下问题:

预习问题之主问题:为什么郑伯要“克段于鄢”?

①姜氏为什么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②姜氏偏爱共叔段表现在哪些地方? ③朗读第七自然段,该段说“段不弟”,请问“段不弟”体现在哪些地方?郑庄公的态度或反应如何?④庄公对武姜是怎么样的态度,有何变化?⑤如何理解“遂为母子如初”?⑥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是关于战争的文章,具体战争描写在哪?本文侧重点是什么?

研读问题之主问题:“我”眼中的郑庄公:

①为什么古代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贬斥郑庄公(如金圣叹)?②郑庄公是真孝还是伪孝?③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郑庄公这个人?④是(谁)什么原因导致兄弟至亲最终兵戎相见?⑤文中郑庄公、公叔段、武姜、颍考叔,你最欣赏谁?最不欣赏谁?为什么?

预习问题的设置属于第一梯度,主要是结合问题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目的是基本读懂;而研读问题属于第二梯度,需要学生在第一梯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主要目的是读通读透,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梯度问题的设置中,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深入思考,进而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质疑与批判的方式探究文本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形象分析向来是本篇课文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对郑庄公的评价,我参阅不少资料,却发现难以按照通行的解读来给学生分析和讲解。对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大多定性为“阴险狡诈、虚伪薄情”,比如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结合文中的几句话对郑庄公做这样的评价:“佗邑唯命”(四字甚毒);“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也说“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的丰满形象”。但反复研读教材,感觉这样的评价不够立体全面。于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来探讨郑庄公的形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质疑与争辩,结果学生的思考与解读令人欣慰。

学生对郑庄公的评价分为三种态度,一是否定批判(人数最少),二是同情理解(小部分),三是支持赞赏(大部分)。具体分析如下:批判郑庄公的学生认为,庄公的大臣(祭仲、公子吕、子封)先后三次主张对共叔段采取行动而庄公都未动,可以看出庄公其人城府极深、狠毒阴险、薄情寡义。而同情理解庄公的学生认为,庄公出生时由于脚先出来,无辜地遭到姜氏的厌恶,而母亲莫名其妙地偏心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而且还不死心,等庄公即位后不断地为他“请京”“请制”,积极为他谋划篡权夺位,问题的根源是姜氏,是她一手酿造了家庭内战。郑庄公一直处于劣势,其所作所为也是被逼无奈。而更多的学生对郑庄公是支持称赞的,具体分析整理如下:

首先,庄公重亲情。他对母亲几乎是没有原则地顺从,答应了几乎所有的要求,最后在隧道中母子相见,也有更多的亲情流露,他渴望得到母爱;他对弟弟共叔段也没有赶尽杀绝,打到共邑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说明他仍旧顾念手足亲情。

其次,于苍生社稷着想庄公理应如此。庄公所处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国开始兼并战争,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他作为一国之君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其国君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国家的和平稳定。试想庄公若顺从母意,拱手让位于贪婪愚蠢而又狂妄的弟弟共叔段,或与共叔段公然对峙,最后一决雌雄,那么都会使百姓陷于水火之中,而郑国也会在虎视眈眈的诸侯国的侵吞下趋于灭亡。

再次,庄公作为国君符合封建礼法。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父业,其他兄弟须遵从兄长的调遣,而共叔段是逆臣叛弟,公然挑战封建纲常礼法,不合道义,所以郑庄公讨伐弟弟名正言顺,是正义之争。这也是姜氏几次三番向武公请求,而不被允许的重要原因。

最后,共叔段不能胜任国君之位。一来共叔段不得民心,“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说明共叔段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百姓背叛所致;二来用人不当,“公闻其期,曰:‘可矣!”郑庄公如何得知共叔段入侵的日期呢?显然是共叔段内部管理出了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质疑的态度和批判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且有理有据。我们倡导批判性思维,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批判性思维是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一个结论是否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所遵循的路径是呈现结论—逻辑分析—寻找依据。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使学生立足于文本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寻找依据,然后形成有效的逻辑链条,对一些既定的或者有待商榷的结论进行再思考。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还在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5-17.

[2]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问题设置 提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