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机构金融支农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8-09-21 11:15孟晓辰薛庆林
中国市场 2018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孟晓辰 薛庆林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文章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银行业机构金融支农供给现状的调研与思考,提出金融更好支持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农;银行业机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逐渐转变为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實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克服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创新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1 1.金融支农供给的基本情况

1.1涉农银行业机构覆盖范围不断丰富

据河北省金融年鉴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村区域金融服务网点大38万多个,已实现全省城商行县域全覆盖,银行业机构乡镇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金融改革转型不断向涉农领域延伸,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截至2015年末,城商行、农合机构、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占比分别达到52.04%、99.97%和73%。新成立村镇银行6家,实现了河北省农商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零”突破。

1.2涉农贷款信贷规模不断增加

信贷支农的供给力度不断增加。至2016年末,河北省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32608.47亿元,较年初增加4556.17亿元,同比增速16.24%,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381.97亿元, 比年初增加1628.05亿元,同比增长13.85%,达到了银监会对银行业涉农贷款投放“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1.3.金融支农产品不断丰富

涉农信贷支农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提高产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适用度。河北省银行业机构致力于开发适合农业地区的特色产品。将小微企业贷款和城镇企业贷款的先进模式和贷款管理办法引入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借款主体进行调整,设计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的涉农贷款,有效缩短了贷款的发放时间,提升了支农效率。如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创新“金融+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贷款对象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主要作用,有代表性的种植、养殖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及为该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种养农户。该类模式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在其原材料供应链条上的种植农户申请生产经营性贷款手续较非产业链农户更为简便,贷款审核和审批时间大大缩短,银行既能及时为借款人发放资金又能有效确保资金安全。

2 2.银行业机构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针对农村地区抵押物特殊性的现象没有适用度较高的贷款产品和相应的评估体系。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仍然处于小范围试点过程中,业务量相对房屋抵押贷款等贷款产品的业务量较小;该类资产的价值评估目前仅局限于土地的价值,对土地上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的价值没有较好的体现。当该类的抵押物在发生不良贷款将抵押物变现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流动市场可以变现,并不能及时止损。农村信用类贷款产品较少,针对一般个人经营农户的信用贷款额度较小,申请难度较大。

2.2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狭窄,特色金融服务发展缓慢。

农村金融机构现有设备和平台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信息咨询、资信评估等特色金融服务需求。虽然目前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在全省境内县及以下区域实现了物理网点全覆盖,但是物理网点对农村客户的主要功能在于现金结算、提供ATM机具及开立基本结算账户等基础性业务,提供银行业的基本服务,并不能较好地挖掘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主体的信贷资金需求。吸收农村地区存款后,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无法将存款转化为信贷资金精准投放给农业生产和发展需要的领域及对象,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支农作用。

2.3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和城市金融的基础设施相比,农村金融中最明显的落后点就是移动金融的发展。城镇地区的银行业机构依托良好的网络基础建设和网络环境,快速发展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云闪付”等移动金融功能。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移动金融发展仍有欠缺。首先农村客户对移动金融客户端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网络交易不安全,变现能力差。其次,由于移动金融的覆盖度低,POS机具数量少,农村客户银行账户中的钱无法流通,只能通过自主柜员机转账或者取现。而信贷资金的发放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实现,但这种条件下,即使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借款人也不能及时使用,还需要找到物理网点在营业时间内取现或者转账。同时,借款人在还款时也会受到物理网点的限制,不能自主还款,需要借助银行柜台操作。

2.4农村征信意识淡薄

农村中缺乏信用环境,银行业机构的信贷职能不能充分发展。由于农户在银行的交易数据量小,信用类履约信息不足,在受理农村客户的涉农贷款申请时,查询到的个人信用记录空白者居多。这种征信记录的空白只能证明该农户未进行过信用贷款等活动,并不能反映其信用状况是否良好。银行机构对涉农贷款借款主体的信用认知不够具体,无法满足风险管理要求,这种情况降低了农村客户获得贷款的额度和概率。

3 3.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对策建议

3.1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金融组织服务体系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需要进一步丰富。鼓励商业银行将营业网点下沉到农村地区,同时配备先进快捷的自助和移动设备,提高县域营业网点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在县域建设新型、轻型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移动柜台业务,银行网点服务人员“走出去”,深入农户和企业,摆脱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在农户家中或农村企业中直接为客户服务。

3.2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抵质押担保范围,完善抵押物评估体系,确保全面反映抵押物价值,保障贷款额度与抵押物价值相匹配。为农村和农业提供符合生产经营特色的金融服务,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资源和服务的需求。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完善金融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投放,特别是增加现代支付工具在农村的投放数量,和POS机,电话支付等终端服务设备的投放,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农村地区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其他移动终端的应用,提高互联网金融用户覆盖率引导农村地区客户利用移动金融平台完成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结算业务。

3.3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

通过集合银、政、企各平台的征信信息,共同建立公共的信用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完善农户信用档案,规范农村企业信用记录,整合农村金融市场中各主体的资信信息对诚信好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倾斜,对诚信差的企业和农户,对其借款额度和资格将会受限,甚至被取消,以此强化农户和企业的守信观念。

参考文献:

[1] 彭守天.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调研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7(11):103-105

[2] 梁洁.为三农发展畅通金融血脉.[J].人民论坛,2018(2):92-93

[3] 施佳慧,刘漪.完善我国农村征信体系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0(4):23-25

[4] 潘文轩.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风险问题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133-134

[5] 项建军,李保东,郭晓飞.县域“两权”抵押贷款难.[J].中国金融,2015(24):101-101

作者简介:孟晓辰(1992—),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薛庆林(1960—),男,汉族,河北易县人,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推广。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