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忠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发生的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以及新型的网络欺凌等事件,往往具有方式的多样性,行为的反复性、普遍性、隐蔽性,力量的不平衡性以及手段的残忍性等特点。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小学频频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校园欺凌的影响,产生危机感和焦虑感,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应重点分析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特点,以期对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70-02
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行為。这种欺凌行为有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之分。直接欺凌指直接对被欺者拳打脚踢或直接进行语言侮辱谩骂;间接欺凌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无中生有、排挤孤立等。校园欺凌行为逐年增加,形式多样,危害巨大,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已成为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那么,具体来说,校园欺凌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呢?
一、校园欺凌的类型
1.暴力型
又叫“身体欺凌”,即对被欺凌者进行物理攻击。这类欺凌往往比较暴力,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拉扯,甚至用物件进行击打,如用书敲打头部,用扫帚、伞柄,甚至用凳子、木棒、砖头等攻击身体,带给他人肉体、精神上的伤害。这些暴力行为非常危险,容易使受害者致伤或致残甚至失去生命。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中带凶器的占46%,造成伤害的占32%,有许多校园暴力导致学生失去了生命。
2.语言型
语言欺凌指用粗鲁的语言欺凌对方的行为,包括辱骂、威胁、无礼地评论别人的某些特征(包括心理和生理)。这是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这种欺凌表现为或给被欺凌者起的侮辱性绰号,如“胖猪”“瘦猴”;或指责受害者无用,称呼其为“废物”;或粗言秽语、喝骂被欺凌者;更有甚者传播关于被欺凌对象的消极谣言和闲话,中伤、讥讽、恶意评论被欺凌对象本人或其家人,如“某某好像有偷窃的习惯”“某某父母有犯罪前科”等。无论这种谣言是否属实,一旦被散布开,会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名誉。
3.关系型
又叫“团伙型”,即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如故意排斥某个同学,不让其加入一个群体或组织,可能是游戏、运动和社会活动等。或者忽视对方的存在,孤立对方,即使对方跟自己打招呼也置若罔闻。因为持续否定对方的存在,所以给当事人的精神打击非常大。这种关系的建立或团伙的形成要么因为兴趣和爱好不同组成许多非正式群体,要么因为居住区域相近而形成团伙。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就有3个学生团伙。团伙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即使在团伙内部,身体强壮有力的学生也会要求身体瘦弱的学生定期给他们零花钱,给少了会遭到辱骂,不给就会拳脚相加。这种校园欺凌极具隐蔽性。
4.网络型
目前一种新型的欺凌,即网络欺凌。这种欺凌往往利用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通过下流话、谎言、谣言、图片、视频等攻击某人。如广西某中学一女生私处被拍后传到同学手机上,被同学嘲笑,声誉受到影响;甘肃某中学生母亲精神失常,被另一同学偷拍恶搞并将视频在朋友圈转发,面对大家异样的目光,内心敏感的当事人心理压力巨大,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和传统的校园欺凌相比,这种新型的校园欺凌更让人担忧。传统的校园欺凌受时空的限制,只要不和加害者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受伤害。而网络欺凌则使受害人失去了所有的避难所,无论身处何处,伤害都会随之而来。这种欺凌双方还不受力量对比的限制,即便弱小者也可以欺负他人。而且,网络欺凌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欺凌者更为隐蔽。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1.方式的多样性
常见的校园欺凌方式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拉扯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中伤、讥讽、侮辱、谩骂、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行为的反复性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间的侵害并不是一次就会结束,有的会持续一年甚至三年,有的甚至到了毕业后还发生报复性的侵害。有的学生从一入学就被欺凌,尽管想极力摆脱却无效;有的转学了,欺凌者还到新学校持续实施欺凌和暴力伤害 。而被欺凌学生对自己遭受的欺凌“第一选择”往往是隐瞒事实。欺凌者会抓住被欺凌者的这一心理特点,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再者,当欺凌行为发生时,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且反复发生。
3.行为的普遍性
各部门、多方面调查研究都显示,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而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情况越来越严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不断发生。
4.行为的隐蔽性
校园欺凌的隐蔽性主要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平时并没有明显的迹象,给教师的发现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候上午看到学生玩在一起还好好的,可到了下午就有过激行为。再者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学生宿舍或上下学路上,一般不易被发现。特别是间接欺凌往往更不明显,欺凌者可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尤其是他们在网上互相威吓、羞辱和折磨对方的行为,可以跨越监护人、执法人员、社会人士的视线范围,更谈不上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力量的不平衡性
大部分受欺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特质,就是“老实、胆小”,或者是“离群之雁”。而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6.手段的残忍性
这是校园欺凌最不容忽视和最危险的一个特征。许多校园欺凌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和制止,就容易升级为严重的暴力冲突。而校外人员的参与有可能会使校园暴力呈现残忍性。校外的不良少年在社会上养成了许多恶习,有的打架逞一时之勇而不计后果。他们心狠手辣,打人下手很重,由于他们实施校园暴力都是有准备、有凶器的,所以常常是轻则造成伤害,重则导致死亡。
总之,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而校园凌辱对学生是一种摧残,也是对社会和平稳定的践踏。教师要充分了解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特点,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积极行动起来,保持足够的警觉,坚决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