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东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 226100)
本文就2018年南通市数学中考第28题(压轴题)的由来及思维宽度、长度、高度、深度的探究过程奉献与大家,以求资源共享、期待思维碰撞.
【课源再现】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P85问题1:如图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策略分析】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是我们分析、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转化手段.众所周知:当A′地和B地位于直线l的两侧时(如图2),只要连接A′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与l的交点P就是直线l上能使PA′+PB最小的位置.
2.如何把图1转化为图2的情况呢?显然,只要在图1中作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PA=PA′,此时PA+PB=PA′+PB≥A′B,即点P为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时,PA+PB最小(如图3).
【经验积累1】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
【潜心识图】如图4,因为PA=PA′,所以∠APM=∠A′PM.因为∠A′PM=∠BPN,故∠APM=∠BPN.过点P再作直线MN的垂线,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轻松得出物理学科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熟悉结论,让人倍感亲切又添无限遐想——能否把这个图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进一步探究呢?
【探究方向1】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为直线MN同侧的两点,点P为直线上位于M,N间的任意一点,若锐角∠APM=∠BPN,则称点P为点A,B关于直线MN的“反射点”.
已知点A(1,2),B(-1,-2).
(1)求点A、B关于直线x=m(m>1)的反射点P所在图象的函数解析式.
【灵感一现】虽然直线x=m(m>1)是一条随m的变化而作平移的直线,由于点A,B关于原点中心对称,而且直线x=m∥y轴,那么其反射点P运动所形成的图象是否存在某种特殊性呢?
3.面积法:如图7,延长A′A交y轴于点E,直线x=m交A′A于点G,交x轴于点F,连接OG、OA′、OP.
∵AG=GA′,AO=OB,
∴OG∥BA′,S△OAG=S△O A′G,
∴S△OPG=S△O A′G,
∴S△OAG=S△OPG.
∵矩形OEGF中△OEG≌△GFO,
∴S△OEG=S△GFO,
∴S△OEG-S△OAG=S△GFO-S△OPG,
即S△OEA=S△OFP.
∵A(1,2),∴S△OEA=1,∴S△OFP=1.
【探究方向2】已知点A(1,2),B(-1,-2).
(2)设点P是点A、B关于直线y=2x+n的反射点,当45°≤∠APB≤60°时,直接写出点P的横坐标xp的取值范围.
【灵感二现】虽然直线y=2x+n是一条随n的变化而作平移的直线,但点A,B关于原点中心对称,且直线MN∥AB,那么点A、B关于直线MN的反射点P所在图象又有着怎样特殊的结论呢?
【二证灵感】还得从点P为点A,B关于直线MN的反射点定义出发,同时结合点A,B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再利用直线MN∥AB切入较为自然和踏实.
如图8,连接OP,分别过点A,P作AC⊥y轴,PD⊥y轴,垂足分别为C,D,过点A作AE⊥BP,垂足为E,则∠ACO=∠ODP=90°.先从n<0开始研究吧,此时点P在AB的右下方.
∵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2x,而直线MN:y=2x+n,∴AB∥MN,
∴∠APM=∠BAP,∠BPN=∠ABP.
∵点P是A,B关于直线MN的反射点,
∴∠APM=∠BPN,
∴∠BAP=∠ABP∴PA=PB.
∵OA=OB, ∴OP⊥AB,
∴∠AOP=90° ,∠APO=∠BPO.
①当∠APB=45°时,∠OPA=22.5°,∠PAB=∠B=67.5°.
∵∠BEA=∠AOP=90°,∴ △BEA∽△AOP.
∵∠AOP=90°,
∴∠AOC+∠DOP=∠AOC+∠CAO=90°,
∴∠DOP=∠CAO.∵∠ACO=∠ODP=90°,
②当∠APB=60°时(如图9),∠OPA=30°.
∵45°≤∠APB≤60°,
【经验积累3】若点A(a,b),B(-a,-b),且a·b≠0,设∠APB=α.
【探究方向3】已知点A(1,2),B(-1,-2).
(3)设点P是点A,B关于一次函数y=kx+t(k≠0)的图象的反射点,且点P位于直线AB的右下方,当∠APB=60°时,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灵感三现】虽然直线MN:y=kx+t(k≠0)的位置千变万化,但有条件∠APB=60°,点A、B关于直线MN的反射点P所在图象又有着怎样的令人惊喜呢?
∵k≠2,∴直线MN与AB不平行,只能相交.设直线MN与这个圆交于点T′.
∵∠APM=∠BPM,∠APB=60°,∴∠APM=∠BPM=60°.
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BAT′=∠BPN=60°,∠AT′B=∠APB=60°.
∴△ABT′是等边三角形,∴点T′与点T重合.
【经验积累4】若点A(a,b),B(-a,-b),且a>0,b>0,∠APB=60°.△ABT为正三角形,点T在第三象限.
设点P是点A,B关于一次函数y=kx+t(k≠0)的图象的反射点,且点P位于直线AB的右下方,则点P一定落在△ABT外接圆的优弧ATB上.当然点P既不能与点A、点B重合,也不能和过点T作坐标轴的平行线与优弧ATB的交点重合.至此容易理解:满足题意的一次函数y=kx+t(k≠0)的图象是一条过定点T且可以作适当旋转的直线.
【形成试题】(2018年南通市中考数学第28题)
定义:如图12-1,A,B为直线l同侧的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连接AP,则称点P为点A,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
(2)若直线l垂直于x轴,点P(m,n)是点A,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其中m>2,∠APB=α,
(3)若点P是点A,B关于直线y=ax+b(a≠0)的等角点,且点P位于直线AB的右下方,当∠APB=60°时,求b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
【意犹未尽】图5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PA+PB的最小值是否同样存在着探究的方向和灵感所在呢?譬如在已知点A(1,2)和B(-1,-2)的条件下,(1)当直线MN∥AB时,PA+PB的值与∠APB的大小有着怎样的关系?(2)当∠APB=60°时,PA+P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只要“课本与探究”无缝对接——那是因为我们时常用好教材的同时,需要把数学核心思想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领域,让以学为中心作为支撑点,让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作为平衡点,那么“减负与增效”必定同步奔跑、同时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