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课前思考】
一、教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1.纵向梳理。
《圆的认识》内容隶属“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小学、初中、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认识圆是整体的、直观的;初中阶段是局部的、具体的;高中阶段是方程的、数形结合的。虽然各阶段要求不一,但贯穿主线一致,即关于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普遍存在性、广泛的对称性、各点均匀性,使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
在小学阶段,圆是学生最后研究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开始理性认识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角度,都与之前研究直线图形有本质的不同,重点是通过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横向对比。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同版本大同小异。以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为例,都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综合与实践部分略有差异,北师大版充分挖掘数学的教育价值,安排了“欣赏与设计、圆周率的历史”,意在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生活中的数学美,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人教版在“数学与体育”中安排了“确定起跑线”;苏教版则安排了“环形面积、画出美丽的图案”。
《圆的认识》在课时结构安排上,不同版本各不相同,各具优势,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由于教材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背景素材的数量、数学活动的形式、练习呈现的方式等各不相同,课时的划分也有很大差异(见附表)。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什么
学生的知识储备:一是直线图形相关知识与技能,研究方法与思想;二是形成了一定的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二、三维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图形进行思考。
学生的认知经验:一是借助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原先的生活经验,主动地关注、初步地认识了周围的图形世界。二是在参与、体验、操作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如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想一想”等具体的活动方式,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协同起来,促进活动内化,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积极探究的活动经验。
三、教学设计的可能高度是什么
从玩陀螺的益智游戏引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动态变化的视角中,直观地感悟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从感性的“数学好玩”走向理性的“玩好数学”。
1.学科内整合:“圆的认识”揭示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一直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诉求。但数学改革不能仅限于教学方法层面,更需要思考教学内容。于漪老师说:“教什么要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本节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揭示的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关于半径、直径的概念辨析,圆规画圆的技能训练?华应龙老师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我思考,着力点是不是应该落在让学生主动探究出圆“一中同长”的最本质特征,让学生在数学好玩中学会求真。
2.学科间整合:“圆的认识”还能给学生哪些价值生长?
数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工具学科,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圆的认识”还能让学生获得哪些价值生长?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我思考,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在玩好数学中学会求实,在学以致用中注入数学的理性思考,数学地解释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3.超学科整合:“圆的认识”核心数学思想在哪里?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学科与生活整合的角度,“圆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动态的视角去研究现象,用数学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建立数学模型,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更进一步,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悟有限到无限的辩证统一,自觉在审美的视野中行走,主动发现真善美,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1.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陀螺)
师:这是老师小时候最常玩的玩具。你们玩过陀螺吗?
生:玩过,不过我玩的是钢片做的。
2.生活信息、发现问题。
师:看到陀螺,你有什么数学问题?
生:这种陀螺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我知道,陀螺是在一张硬纸片上画一个圆,用剪刀剪下圆,再在圆上画上美丽的图案,用针在中心扎一个眼儿,插上火柴棒即可。
师: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陀螺的形状一定是圆形吗?正方形或其他形状是不是也能旋转呢?
生:可以是其他形状,我上次买的陀螺就有三角形的。
生:圆上的图案转动起来,看到的还是这个图案吗?
师:还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什么问题?
生:火柴棒是不是一定要扎在中心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生:一定要插在中心,否则转动得会不平稳。
3.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陀螺中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从玩开始!
二、玩转陀螺,探寻本质
1.玩转陀螺,验证猜想。
师:如果用这些形状的纸做陀螺,火柴固定在什么位置,陀螺转得最稳?
生:扎在中心点。(板书:定点)
师:如果在硬纸板上再画一个红点,如下图,旋转陀螺,红点的轨迹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形。(板书:动点)
师:四人小组拿出①号信封,每人抽取一个图形,先动手做再验证猜想,并互相交流验证结果。
(课件动态演示红点转动形成的轨迹)
2.反思质疑,问题驱动。
师:如果火柴棒不扎在中心,如下图,旋转陀螺,红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
生:还是一个圆。
生:不是一个圆,这根本就转动不起来。
师:四人小组拿出②号信封,每人抽取一个图形,动手做,验证猜想,并互相交流验证结果。
(学生动手做,验证交流,发现转动得不平稳,手一松开就倒了:也有的学生手捏住火柴棒不松开,顺时针、逆时针来回转动,能看到红点的轨迹是一个圆)
3.透过现象,归纳本质。
(课件动态演示红点转动形成的轨迹)
师:为什么形状不同,火柴棒扎的位置不同,红点的轨迹都是一个圆的呢?
生:因为火柴棒扎的这个点和红点之间的距离总是一样的。
生:火柴棒扎的是定点,红点是动点,无论怎么转动,红点与黑点距离总是一样的。(板书:定长)
(课件动态演示,隐去纸片,只留下定点和动点,转动形成圆的过程。再动态演示,长方形硬纸变成一条线段,形成动点绕定点运动后的轨迹。从而揭示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
师: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
生:绕一个固定的点,保持同样的距离旋转。
师:知道这个定点、定长在圆中的名称吗?
生:定点就是圆心,用大写字母O表示,定长就是半径,用小写字母r表示。
师: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圆,一中同长也。”你知道这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中,就是圆有一个圆心,也就是定点;同长,就是圆所有半径都相等。
4.操作画圆,自主总结。
师:如果让你画一个圆,你会怎么画呢?
生:用圆规画。
生:用圆形物体描。
生:用一根绳子,中间固定,拉直旋转。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呈现学生画圆的图片)
师:请大家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总结画圆步骤和注意点。
生:分开两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装笔芯的一脚旋转一周。
生:画圆过程中,注意两脚距离不能变动。
生:画圆过程中,有针尖的一脚要扎紧。旋转时,手要拿着圆规的顶端手柄。
师:圆内一些点、线还有特别的名称,谁知道?
生:两条半径成一直线时这条线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生:直径是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板书:直径)
师: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师:大家画的圆都一样大吗?(找出错误作业,当场化错)
师:这说明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半径。
师:圆的位置呢?
生:圆心。
师:你觉得圆还有哪些特征?
生:圆的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生:圆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直径是它的对称轴。
1.回归生活,寻找例证。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圆?
生:剪纸、瓷器、标志、建筑中、餐具……
生: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直径500米。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生活中圆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有圆形?
生:是因为圆很美。
师:难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2.寻根究底,认识本质。
师:其实除了美之外,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其他原因。
请看:动物王国的运动盛会,你觉得谁能获胜?说说你的理由。(课件播放视频)
生:小猴能取胜,因为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转起来比较平稳。
师:为什么比较平稳?
生:圆,一中同长。其他车轮,一中不同长。
(课件呈现比较的视频)
师:如果车轮做成多边形,又要行驶得平稳,不颠簸,有什么办法能实现吗?(课件呈现方轮汽车颠簸前行的动画)
生:可以配合车轮,让路面高低不平。
(课件呈现动画)
师:其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车轮。(出示方轮自行车)
师:生活中到处是圆,不仅因为圆最美,更因为“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师:“一中不同长”的图形与“一中同长”的圆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课件呈现)
生: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这些“一中不同长”的图形,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与到顶点的距离会越来越接近,当边变成点时,就变成了圆。
师:这些正多边形都是直线图形,圆是曲线图形。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多到无数条时,它就成了一个圆,直线图形也就成了曲线图形,原来世间的事物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板书:直线图形、曲线图形)
师: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这样折叠4次,再沿虚线剪一刀,猜一猜打开后是会是什么图形?如果折叠的次数再多一些,又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做是利用了圆的什么知识?
生:打开后的图形是一个圆。
生:打开后的图形是一个正八边形。
生:如果折叠的次数再多一些,会非常接近一个圆,但一定不是圆。
生:这是利用“一中不同长”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趋近圆。
师:(课件呈现下左图)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井盖。
师:不错,只要善于创造,生活中再不起眼的东西都会变得很美。不过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井盖(课件呈现下右图),你觉得井盖做成圆形的好还是方形的好?
生:做成圆形的好,圆的直径都相等,无论怎么转动,都不会掉下去。
生:做成方形的,由于边小于对角线的长,容易掉下去,造成安全隐患。
师:其实,一中同长,还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师:任意一个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椭圆等,沿着某一点,按特定角度旋转,都会出现美丽图案呢。(课件呈现)
师:为了方便画出这样的美丽图案,有人发明了“万花尺魔幻工具”,如果有兴趣,你也发明一个试试吧!
师:今天《圆的认识》就讲到这儿了,你对圆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圆,一中同长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用动态的视角研究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品味生活。
师:关于圆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
【课后明辨】
一、关于圆的核心概念描述
教学圆之后,我曾对学生进行访谈,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圆?”结果,好多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圆,一中同长也。”既精准又颇有古人的音韵腔调。让我充分领悟到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传承的就是经典的,古人对圆本质特征的总结和概括是如此精炼准确。对于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学好这些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这些中华古文明所积累的知识典籍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拥有中国人的自信心。
二、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中国学生参加PISA测试,在名次上绝对靠前,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国教育的关注,但中国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却在倒数行列。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急需破解的命题,诚然,人才的培养不光是大学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从奠基抓起,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始终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数学学习放在开放的社会大课堂视野中。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认知起点,面对生活的真情境,自主地发现问题,自由地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披沙拣金,沿波讨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调整、编织,并将学习内容的原生价值,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和生长点有效连接,形成驱动学生好奇心与内生力的主问题、问题链或问题组。引导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主线上不断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式地整体带动思维提升、情感发展。让学生自始至终浸润在深度的质疑思辨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之中。
附表:
版本 北师大版 人教版 苏教版结构(1)观察生活中的圆;(2)分析游戏的公平性;(3)用不同的工具画圆;(4)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5)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6)找圆心;(7)圆的轴对称性,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8)圆的旋转对称性;(9)欣赏与设计。(1)用圆形物体画圆;(2)用纸质的圆对折;(3)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4)半径与直径的属性以及相互关系;(5)用圆规画圆;(6)圆是轴对称圆形,画对称轴;(7)练习题。(1)观察生活中的圆;(2)用不同的工具画圆;(3)用圆规画圆;(4)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5)画、剪、折纸质的圆,寻找半径与直径的属性以及相互关系,轴对称性;(6)欣赏与思考。区别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其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呈现教材,其安排有利于学生掌握圆的主要特征,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教材。其安排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时 4课时 2课时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