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香
在石狮市实验小学的教学开放日,罗鸣亮老师为全体听课者作了一场别样的讲座——以模拟课堂教学《你知道吗》的形式,呈现他的教学理念及课堂实施策略。这节课,特别烧脑,特别震撼,特别惊艳!烧脑——参会者角色易位,时间穿越回小学,摹拟学生回答,直面罗老师步步紧逼的提问追问,火爆烧脑。震撼——为生不易,为师更不易!小细节,大道理!每一个追问,每一种表情,每一次等待,背后都有它意蕴深刻的教学之道。惊艳——模拟课堂,生成性资源也是永远无法预设的,今天的“学生”,“学霸”“学渣”常态存在,这是课前无法模拟的,更惊艳在于,罗老师真把听课者当学生了,真实地演绎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精彩故事……
前奏:如何制造安全又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屏幕出现课题:你知道吗?
师:五年级的时候学过2、3、5的倍数特征,判断5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高高举手,示意同学举手发言)
老师突然走到一个嘴巴在动但没举手的同学身边,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回答说:在想,怕说错。老师让全班掌声鼓励她大胆发言,并允诺“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
生:末尾是0或5的数。(这是一个良性错误,老师没有刻意纠正)
师:3呢?
生: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
师:她说得好不好?(全班自发掌声)
【旁白:课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尤其要关注的是那些需要特别帮助的学困生。我观察到她的嘴巴在动,说明她有一定想法,即使是突然提问,也不至于哑口无言,再给她一个定心丸——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并用短句提问——3呢?让学习像聊天一样轻松,而聊天交流需要用短句。课堂有时就需要用这种短句来突破,加快教学节奏。
罗老师的这招实在用得太绝了!他有把握被提问到的“学困生”一定能开口,给学困生特别助力的同时,课伊始也把大家的注意力全聚焦了,让人毫无喘气机会的“短句”逼问,也渲染了适度的紧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保持适度紧张,能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罗老师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引入:如何巧妙激疑导入新课?
师:真好!这位同学说5的倍数看个位(老师用强调的语气读出“个位”,旨在纠正原先的“末尾”),3的倍数看各个数位上的和,此时的你,有什么新的问题要问吗?
师:(等待了片刻)有3个同学举手了,真好!4个、5个……(此时,老师一直高高举着手,示意同学大胆发言)
师:你呢?有疑问吗?
生1:我在想刚才那个“末尾”为什么不行。
师:哦,你在想过去。你呢?有什么疑问吗?
生2:我在想7的倍数。
师:你在想未来啊!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3:为什么3的倍数看各个数位上的和?
师:这个问题好不好?(全班又自发掌声)
师:和她一样提这个问题的请举手。
【旁白:生1和生2的回复不是老师想要的,让课堂教学开了岔,但这又是真实的课堂景观。课堂时间要有效率,不能一直被岔开,所以,对这些无关信息罗老师采取忽略策略,赶紧找一个“学霸”来救驾,于是就提问了生3。
模拟课堂,生成性资源也是永远无法预设,比如“刚才那个末尾为什么不行”、“想7的倍数”,这与真实的课堂毫无两样。罗老师实战经验太丰富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开岔,他如佛主拈花微笑,不为所动,还调皮地戏虐了学生一把,然后,迅速安排生3闪亮登场,让人拍案叫绝!当教学进行到这里时,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自学生,问题也是由学生提出,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这里有了一个美丽的开始。】
探究:如何基于“大问题”引导深度探究?
师:你们提了一个好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你们提的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看个位,其他数位为什么都不用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师:我们先研究5的倍数。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有什么建议吗?
生:举例试一下。
师:想一想,会讲道理的,有想法的可以举手。
师:(采访没举手的)你为什么不举手?你有想法了吗?
生:我想先听一下别人是怎么说的。我的想法是:个位是 1、2、3、4 的话都排除;5 可以;6、7、8、9 也不行;10、20、30可以,百位也可以。
此时,老师环视全班,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全班,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旁白: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要懂得去追问为什么,这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问题提出来了,不是老师来解决,而是放手让学生解决。不要搭太多的桥,不要以为学生不会。“有一种冷是妈妈以为你冷,有一种不会是老师以为你不会”。】
师:(迅速走到鼓掌慢半拍的“同学”身边)大家都鼓掌了,你为什么鼓得那么慢?
生:我还在思考中。
师:你在想什么?说出你的道理来,掌声请她!
生:5、10、15、20……个位都是 0 和 5,可以归纳出规律。
师:真好!刚才有的同学通过举例,有的通过类推,把自己的道理讲出来。那么,谁的道理是对的?谁的道理又是不完整的呢?
【旁白:这是一个掉队的学生,她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看到别的同学都鼓掌了,她才赶快跟着鼓。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关注这样的学生,所以罗老师整节课不断地去“惹”她,刺激她的思维跟紧教学节奏不掉队。】
师:到底谁的道理讲得好?我们一起往这儿看——
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师:这里的1是5的倍数吗?(开火车快速问)
生 1:是。
生2:不是。
生 3:是。
老师表扬生2说真话,与此同时,马上追问生1和生3——1怎么会是5的倍数呢?两人说出道理后,课件动态演示分珠子的过程: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可以5个5个分,刚好分完。所以,这个“1”是5的倍数。
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师:现在呢?
生:是。因为1个十是5的倍数,2个十是5的倍数,3个十也是5的倍数。
课件再次演示十位30个珠子5个5个分,刚好分完的过程。接着,老师把十位的“3”换成“8”,继续让同学说道理。
师: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
得出的结论是不管几个十,都是5的倍数。老师又拿出一张白卡片,问学生千位、万位还要玩吗?学生开怀作答:道理一样,不玩了。老师突然把这张白卡片放在个位上,问:还是5的倍数吗?再次让学生讲道理。
【旁白:这部分是本课浓抹重彩之笔。抛出“大问题”后,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在酝酿想法时,老师游走于课堂之间,火眼金睛、洞察秋毫,敏锐捕捉学生瞬间的各种表情、同桌讨论时的只言片语,然后有选择地揪住放大,不断追问反问,让学生暴露各种真实想法,慢评价,给机会,给空间,引发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最后,在学生“愤悱”之际切入引导,并借助课件直观形象析理。学生的想法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浅表走向深入,特别是关注了思维慢的学生,变着法子连“哄”带“虐”逼着讲道理!强大的教学气场下,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理清意明。】
高潮:如何基于“前经验”解决同异构问题?
师:现在5的道理我们明白了,谁的道理和它一样?
师:对了,2!为什么也是只看个位,其他数位都不用看呢?和同桌说想法。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同步演示十位2个2个分珠子的过程)
师:2解决完了,3呢?3为什么不能只看个位?
此时,老师捕捉到现场一对同桌,男生对女生竖起表扬的大拇指,马上采访了女生:为什么他对你竖起大拇指?
女生:我是这样想的,十位不能被3整除,所以不能只看末位,他夸我领悟很快。
(女生回答完毕,课件动态呈现十位10个珠子,3个3个分,结果还剩1个)
师:对了,10不是3的倍数,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呢?
学生陷入思考之中……
师:我们以“12”为例研究,五年级老师怎么教你的?
板书:1+2?为什么?会讲道理吗?(老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当小老师)
生:十位上是10就刚好剩下1,如果是20,就剩下2,再与个位上的2相加,看是不是3的倍数。
师:听懂了吗?(老师把话筒递给“配合鼓掌”的人,请她也说一说)
【旁白:课堂上,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要在最关键的地方设问。这里,“上面的1和下面的1一样吗”这个问题切中肯綮,驱动学生深度思考,突破重点,击中要害。】
生:不一样。
师:都是1,怎么不一样呢?
生:上面的1表示10,下面的1表示分剩下的1。
学生说完,课件演示十位的10个珠子3个3个分,结果剩1个的过程。
师:为什么还要加上2呢?
(学生说理。此时,课件十位变成20个珠子,继续请同学讲道理)
生1:十位上有几个十,除以3,就剩几。
师:还有补充吗?
生2:一个十剩一个1,两个十剩两个1,几个十就剩几个1。
师:42呢?(学生流利地讲出了道理)
师:有疑问吗?这跟老师教我们的有矛盾了,40除以3,能不能余4?
【旁白:上面几个环节“十位是几就剩几”的思维定势已形成,学生一般不会提出此问题,故此问题由教师来提。在说法上罗老师又稍作改变,教材上写“余”,罗老师却改为“剩”,旨在区别这“4个”是分剩的结果,先留着,与最后2个一起分,用“分”的思想来贯穿教学。
“2的道理”与“5”同构,“3的道理”与之异构,同构可以顺畅正迁移,无须费多大笔墨,难在“3的道理”。但是,本课“十位、百位拆分珠子”的探究经验照样可以迁移运用,课堂上应该会有学生冒出此想法。正是基于对学情的精准把控,老师方能从学生一个细微的动作中,看到教学引导的契机——采访被同桌竖大拇指的女生,然后步步紧逼,抛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以势不可挡之势,一气呵成“3”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尾声:指向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课堂小结该怎么做?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与平时有何不同?
【旁白: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没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那么就缺乏了深刻性及生命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着,模拟教学活动在罗老师的深刻旁白中接近尾声了。这一群假学生由“入境”到“会意”到“疯狂”,酣畅淋漓地当了一回真学生。何为生本课堂?何为魅力课堂?何为精彩课堂?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这里找到了最完美的注脚。
智慧源于实践,精彩来自历练。罗老师精湛的课堂驾驭艺术背后,凝聚的是曾经无数次课堂历练的精彩;罗老师充满创意的教研形式背后,折射出的是其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范式,它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的新视角;这是一种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操性培训路径,它能让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快速“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