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对于当代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毕业就等于失业。由于我国每年报考人数不断增加以及高校扩招,当今我国大学生人数飞速增长,每年毕业生大约在800万人,这就加强了毕业生的岗位竞争。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发展点,实现了企业、高校的优势互补。基于此,文章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究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创业;能力;方法
当今,大学生敬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重点关注的问题,更是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十九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了“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话题,需要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人才培养中却出现了很多不适应性,一是学校毕业生就业难;二是市场企业招不到人。究根结底,虽然我国大学生基数庞大,但是不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再加上当今大学生就业眼光高,不想从基层做起,这就凸显出了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给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一个目标和方向,高校负责给企业输送指定人才,企业负责给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对高校、企业、学生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就业、维持就业、重获就业的能力,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创业思想、行动落实能力等。二者对比来看,创业要比就业更难,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社会经验和能力,但是从实现方法和开展目的的角度分析,二者也有相似之处,都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有社会能力、有工作能力等,其中,社会能力和工作经验尤为重要,这就凸显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来看,就业质量低、创业成功少,虽然很多院校调查报告中显示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但是大部分学生所找的工作都与专业不符,创业成功几率更是少的可怜,约有一半的大学生创业无法坚持半年,长期稳定的更是不到5%。可见,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有着明显差异,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专业技能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往往都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专业设置也与市场发展不吻合,很多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理论性过于严重,虽然很多高校强调加强实践课比例,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课时、设备、场地、师资都难以保证,无法结合学生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展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导致很多学生不仅理论基础不扎实,也缺乏实践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创业能力更是不足。如果毕业生无法找到对口的岗位,逐渐就会降低就业标准,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质量。
(二)职业素质低,缺乏再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要加强学生和学校方面的认知。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往往对学生就业教育认识不足,只有在学生即将毕业才开展职业教育,没有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临阵磨枪是无法起到实质性作用的。当今学生职业素质本身就低,缺乏自律性,職业教育无法紧扣专业主体,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也无法实现融合。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再就业能力不足,并且存在着诚信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心理问题多
很多大学生自我定位不足,再加上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市场、企业的了解,大致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过于简单,多是就业信息发布以及应急指导,缺乏科学化、系统化就业指导,同时对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不够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初次实习、就业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学生产生了职业心理问题,对就业岗位不满意、稳定性不高。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高素质一线劳动力,这就需要高校要面对市场和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广泛吸收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改善理论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在校生提供和真实岗位一致性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有助于高职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就业目标
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与学生间良好沟通平台,这就大大缓解了就业市场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实际工作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结合企业实际岗位情况明确就业目标。
(一)强化专业建设
与企业联合开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实际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调整。校企合作当中,要重点突出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企业岗位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岗位技能、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学习最终目标为导向,重点抓人才培养的过程。结合企业资源,开展校外实训、企业实习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环节,聘请企业高素质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高校也要向企业输送高素质指导教学,深化企业经营理念,实现长期委派的合作机制,提高师资建设质量。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磨炼,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体验和专业素养,积极注重的融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并结合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需要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专业、阶段的学生展开针对性就业指导,加强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开设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企业联系从而避免出现毕业生“无人问津”的窘境。构建专业的导师团,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在实习中的适应性。按照教师、校内就业指导教师、企業管理人员的优势,对于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特别是要发挥企业专家在求职指导和创业教育上的优势,借助企业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毕业生,为其提供岗位,这就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创业指导体系不仅针对在校学生,也要服务于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初入社会往往会感到迷茫,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职业生涯,高校应允许毕业生持毕业证或学生证到校内听公开课,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的认知,也可以让毕业生分享自身就业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对在校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和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三)整合校企文化
通过整合校企文化,让企业文化渗透到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当中,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潜意识里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工作和创业,充分体验企业工作的要求和制度规范,形成就业与创业意识。借助企业资源,构建与企业环境相仿的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缩短身份转变的适应周期。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感到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改变思想来规范行动,而不是每天在寝室中玩游戏。同时,高校要全面吸收企业的优秀制度和工作要求,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专业教学当中,丰富校园文化。此外,需要构建就业、创业教学网络咨询平台,邀请企业专业担任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定期为学生创业、就业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全程为毕业生展开服务,甚至是为社会群众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企业和高校的影响力,这对企业和高校长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也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能力的平台,树立良好的职业观,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静.校企合作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2016(12).
[2]郑春.探讨“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J].电脑迷,2016(11).
[3]孔维达.浅谈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J].学园,2015(22).
[4]门保全,王磊.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