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霞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情境,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既能把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操予以培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教学。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有效的教学情境活动,使数学知识的生活回归顺利实现,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兴趣
相较于其他基础科目,小学数学对学生探究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若是教师只知道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极为不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予以模拟,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相符,其实应用效果极为显著。
一、合理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小学生而言,很难将数学的含义真正理解到,就连简单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都难以掌握,其原因是数学知识不能联系实际生活,所以显得十分抽象,很难将本质理解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紧密结合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以此将学生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换算”的时候,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借助死记硬背掌握知识,这样违背了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前先检验,1米等于多少分米,100米的距离是多远,1千米等于1000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学生可以跑也可以走,依次对不同长度所带来的身心改变进行感受。比如正常速度走10米需要用20秒的时间,100米需要用多少时间呢?1千米又要用多少时间呢?借助行走,学生会发现单位时间以及耗费的体力成正比,从而借助实践了解到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含义,这样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到相关知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借助实践学习进行创新,将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借助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新知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予以培养,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1]。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尽管好玩好动,但是极少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这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所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竭尽所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及平台,对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予以设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自身数学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使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简易的钟表进行制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一位学生说出时间,其他学生用指针摆出正确的时间。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们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用米尺对书本、课桌和黑板等的宽度和长度进行测量,让学生把其周长和面积计算出来。这样充满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氛围生机勃勃,从而让学生逐步爱上數学学习。
三、结合课下教学和生活情境,学会学以致用
课下教学是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检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或延续[2]。课下教学最常用的方式即为作业,但是这种方式也特别受学生的抵触,学生一般都希望尽快完成作业,以便尽情地玩耍,因此课下教学的效果始终都不理想。而将课下教学融入生活情境后,可以用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姿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和良好的学习频率保持一致。我们在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多开展生活实践。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时候,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南瓜三个,每个四元钱,土豆两元钱一斤,请问三个南瓜和一斤土豆共多少钱?为了解决这道应用题,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市场去买菜,并计算出家长买菜所用的钱。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和学生的喜欢户外活动以及喜欢和家长一起活动的心理相符,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予以巩固,同时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情境,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增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既对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利,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意识得到培养,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徐乔.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6(102):66.
[2]郭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探析[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