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英
摘 要: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无所不包、林林总总、生命力强,沉淀了精神文明精华,传承了民族情感和智慧,语文教学是实施语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的人生观、文化观与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结合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在学习活动、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分析、文本内容解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道德修养与学习习惯、语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施途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涉及伦理规范、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族心理、民俗民风、语言文字等内容,传统文化蕴涵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行动、情感与思想、价值判断、文化信仰,是立人之本与立国之基、精神家园。初中生心智不成熟,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可让学生全方位及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伟大的民族成就与智慧,培养优秀文化品格、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谐个性,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初中语文课程学习兴趣。
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记载了中华文明,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灵魂丰满、思想上乘。教师应理解教材,品味及解读文化典籍,找准传统文化切入点,立足于课堂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鉴赏文章、传授语言及文字知识,同时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现实意义、思想高度、优秀品质,以古为范,利用传统文化氛围、气息熏陶学生、鼓舞学生,提升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例如,教学《出师表》时,可分析鞠躬尽瘁的忠君思想;教学《竹影》《散步》时,深度分析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利用传统美德感染与熏陶学生。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应注重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以教材为基点,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其他同类题材作品,进一步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为学生播放激情澎湃、动感奔放的鼓声、画面,利用视频传递安塞腰鼓宣泄的力量及奋力搏击之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文化习俗、民族服饰与民族精神。教学《狼》后可让学生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外,可分析教材中提到的传统节日,通过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追寻民族传统文化。教材文本中通常会征用或选取一些相对独立、静态且具有人文意义的节日,利用特殊节日加深人文厚度,衬托人物命运与性格。例如,《孔乙己》中提到中秋、端午、年关等时间节点,有力衬托了人物的穷困潦倒与悲剧命运,增强了悲剧色彩。教学时可让学生查询中秋节、端午节相关信息,如节日别名、来历、涉及到的著名人物、传统习俗等,整理查询到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通过交流加深了解传统习俗、文化渊源、文化艺术,同时拓展相应的传统节令文化、饮食文化及婚嫁文化等。
二、传统文化的长时熏修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时时浸润、长时熏修,只有做到长时熏修,才能宣扬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民族风俗等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文化精髓,有效教化人心,让学生品味到文化的“真”与“韵”,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为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长时熏修,应将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例如,教学《散步》时,先让学生仔细通读课文,在通读课文后向学生提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畅谈传统文化中的“首孝悌”,引入《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引导学生回忆亲情的温暖与父爱母爱细节,结合“入则孝”讨論怎样做才能成为孝子,学会孝顺父母。教学《赠从弟(其二)》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悌”与手足之情,随后逐渐由古诗中的勉励坚贞自守过渡、延伸到兄弟手足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说明传统文化的“悌”彰显出的人伦美、人情美与人性美。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情景,并用神情、语言、动作等细节描述手足之情,加深对“孝悌”文化的理解。练笔与写作能促使学生深入反思传统文化,起到反躬自省作用,督促学生修正自身行为与提升修养,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可让学生利用积累的古诗文名句以周记、日记形式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收获、反思,多设置以送别、思乡及爱国等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以长时熏习与浸润文化的芬芳,利用传统文化不断反省、警策自己。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构成了国民的精神支柱与文化基石,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文化传承是语文课程教学本体目
标。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时切忌舍本逐末、浮躁或庸俗化、肤浅化、功利化,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水到渠成,让初中生能深入理解与感悟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明确传统文化的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教会学生协调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专研一经与博览群书、必求甚解与不求甚解、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现实转化、时代转化处理,通过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切实训练及培养语言能力,提升审美力、想象力、理解力与感悟力。
参考文献:
[1]黄晓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2]国君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探究式渗透之思考[J]. 才智,2013(12).
[3]李永香.小学语文评价改革之我见[J].赤子(上中旬),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