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芳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对此,通过阐述对话教学的模式和原则来探讨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初中英语;有效实施
在初中教学中,英语这门学科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中,能够发现多数初中学校在英语教学上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灌输式。对于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参与性,同时还不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使用新型教学法,如对话式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法的应用,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一、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模式和原则
关于对话式教学模式,其主要有三种,分別是问答式、启发式和讨论式。问答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这种方式必须要保障师生之间正常对话交流才能够进行[1]。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则在注重对学生提问和问答的同时,还要对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注重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角色。具体来说就是避免对学生在思维上的干扰,进而能够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谈论式教学法上,其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上,保障师生和谐相处的氛围。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下三种原则。一是民主与平等原则。在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中,该原则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二是分层并重。众所周知,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为了能够完成该任务,初中英语教师就需要能够在学生学习上保证公平性,同时还要能够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对话氛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教师来说,其在教学上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因而要想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对话交流,其首先就要注重学生在对话中的平等性。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由于对话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而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可根据对问题的看法进行相关借鉴和交流。
二、初中英语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进行有效提问
在通常情况下,对话式教学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还确保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知识[2]。而在对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能够以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主来进行。对于设计何种问题,教师能够选择多种类型,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推理型问题或者综合型问题等。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使用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限答式和非限答式等提问方式。比如,学生在学习“The Weather”这节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利用相关的问题引入教学中,如“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 season is it?”在提出这个问题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其中的创造力。
(二)区分层次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和基础上各不相同,因而在英语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设计问题上考虑问题的针对性,以便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处于思辨的状态中。在此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回答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还要进行深入的指导,使得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能够与接下来的知识相联系。另外,教师在设计的问题上,也要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进行有效互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障学生都能够获得发言的机会,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其是否具有目的性和互动性。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互动的积极性。在当前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模式中,大多都是以小组讨论的模式为主,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对话。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 “Water Talk”这节内容时,其就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关的活动,如“group work”或 “role play”等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英语知识,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由此可见,对话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其要想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能够进一步探索。总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还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许超.探讨对话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英语教师,2015(23):45-46.
[2]张国兰.基于对话式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