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 刘金秀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发展呈现新业态,需要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新时期,高校的工科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新工科出现,要求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积极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新工科的内涵,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的重难点,并研究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
现阶段的工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人才市场需求了,随着新工科的出现,工科教育面临着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提升对于新工科的认识,把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难点,并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
1 新工科的内涵
2016年,我国正式提出了新工科的教育教学概念,综合国内相关教育专家和学者对于新工科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来看,总结出新工科实际上指的是“新(出现)的工程学科”,新工科与工科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新”字上,而这个“新”到底新在何处?学者林建指出,“新”指的是新兴、新型和新生。其中,新兴指的是在高校课程中新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课程,是指其他工科的课程门类,例如应用理科以及一些孕育、延伸和拓展出来的面向未来新旧技术和新产业的学科,这些学科中又包含了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科学的内容,并且推动了基因工程、光伏工程等新兴的产业。新型是相对于传统工科学科来说的,新工科的课程是对于传统工科课程的一种升级和改造,实现传统学科的转型,其带来的改造和升级主要是对于传统工科学科的内涵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标准的提升等。而新生是指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中,通过不同工程学习的交叉复合以及工程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衍生出来的新的学科内容[1]。
2 新工科建设及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新时期,新经济、新产业的出现,需要新工科对传统工科进行改造,满足新经济发展人才的支撑需求。在新工科、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人才成为促进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新工科的教育过程中,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对于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就现阶段的工科教育来说,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革,不但不能促进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求,还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新时期,加强新工科的课程教育改革和转型,做好“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显得至关重要了。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工科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难点,以积极做好相应的措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新工科概念提出之初,国内就有学者将这一概念和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学者林建在其《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首要能力,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新经济和新产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新型产业及其领导者必备的基本能力素养。就创新创业来说,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能够促进新产业尽快地臝得市场,促进产业和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目标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对于新工科的信息化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国内学者对于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少,在这一点上,国外的研究和发展就比较火热。国外就创新创业存在的争论就是创新创业是否可教,尤其是创业,但是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专业的开展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获得了相应教学经验。我国的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尽快对于工科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调整,迎合现阶段新工科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要求[2]。
3 “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的有效实现途径
3.1 重视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把全区创新教育教学推向新的水平。高校要认识到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需要进行改造和升级,对于传统工科教学设施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工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要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工科与传统工科教学课程融合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路径。在课程的改革上,要尤其注意把握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合理调整课程,增设和删减课程,确保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精准对接[3]。
3.2 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目标实现
“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高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取“高校联盟”“校企联盟”等灵活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新型育人机制,切实凝聚育人合力。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高校取得了成功的合作育人经验,可以供其他高校借鉴学习。
例如,厦门理工学院牵手莱尔斯特(厦门)股份公司、厦门神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开办了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是一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见长的高校,携手民营科技创新企业设立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是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的重要探索实践。这是厦门校企呼应厦门产业发展需求,携手在新能源战略性新兴领域与产业的一次互动合作。双方将通过校企深入对接合作,发挥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清华紫光公司”“美国第一太阳能实验室”技术优势,共同创办内地领先的“太阳能研究所”;在人才方面,新设立的学院将引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行业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授课、做课题,培育一流的新能源光伏人才;同时也为学院教师创造更多与学界、业界互动交流的机会,如鼓励教师访问美国第一太阳能实验室,学习全球领先的太阳能技术。学院的成立是该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主动面向区域、行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充分体现。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的设立,势将加快该校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在深度融合下,发挥各方优势,将产业学院新能源材料专业发展成为福建省内乃至全国排名领先的专业,促进厦门理工学院的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4]。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双创教育基础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任务,是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的中坚力量和第一要素。学校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展促公平,改革抓机制,全面抓质量,保障抓党建,安全抓责任。对教师工作做到3个优先: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保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5]。
4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必将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加快新工科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明艳,李宗伟,余丽彬.我国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创新与创业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5):337.
[2]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發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⑴:80-88.
[3]于峰,史立秋,崔虹云.基于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7(10):233 , 235.
[4]王海娥.试析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59-60.
[5]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的构建——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7(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