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演唱歌曲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却感觉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在演唱中处理情感,从而导致艺术感染力贫乏。但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现,缺乏知识经验的积累,唱不准音,把握不准节奏,那么“美感”也无从谈起。因此,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和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纳入“情感教育”的范畴,“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可纳入“智慧教育”的范畴。在音乐教学中,情智教育就是从“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唤起丰富的情感,获得审美情趣;以“智”育人,点燃智慧的火花,提升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从而让音乐课堂达到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焕发活力。
一、创设趣味情境,以情引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中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富于情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发思考、探究、感悟。
《乃呦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乃呦乃”在土家族语言中是“来吧”的意思。教授歌曲前,笔者增加了“乃呦乃”旋律短句作为乐曲的喊话引子,创设了山寨小朋友邀请山对面小伙伴到山寨做客的情境。笔者引导学生想象站在山寨口隔空喊话,将歌曲第一小节5 3 5 | 旋律拉宽成5 3 | 5 - | 作为喊话的旋律。抛砖引玉的示范,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学生跃跃欲试。笔者再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运用第二小节5 3 1 | 旋律进行应答,学生马上就能模仿此前示范拉宽旋律应答。问及为何要以这种方式问答,有学生说“声音要高位置唱出来,山那边的小朋友才能听到”,也有学生说“山里有回声,最后一音要延长”……学生们各抒己见,但都能切中要点。随后,笔者让学生们分成两组应答喊话,渲染歌曲氛围。这时,学生已完全融进情境中,不少学生加入动作,对着另一组的学生双手握成喇叭状喊话,打开了口腔,注意了演唱声音位置、力度与气息,表现得惟妙惟肖。歌曲旋律教授过程中,笔者又再次创设小伙伴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的欢快情境,笔者一领众合,引导学生遇到旋律5 3 1 |(乃呦 嗬)小节时齐唱,同时比摆手舞动作,从而让学生观察到歌曲中出现了五次这个旋律,这五次就像小间隔将旋律分成了几个乐句,这样就为分析乐曲结构做好了铺垫。这首歌教学过程顺利、教学成效明显,首先得益于创设了与歌曲内容和学生思维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事半功倍。
二、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情激趣
《课程标准》还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就是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特点,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以教师富有激情的启发引导示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将知识技能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
例如,湘教版一年级歌曲《母鸡叫咯咯》,旋律轻快,节奏明朗,表现了母鸡下蛋后的激动心情。歌曲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演唱。教授本课时,笔者不是单刀直入读节奏、唱旋律、填词演唱,而是挖掘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细化歌曲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有序的活动中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笔者以“小鸡叽叽叽围着我们,要带我们看看农场发生的有趣的事儿”为线索,引出“原来母鸡生蛋了,‘咯咯嗒向人们报喜”,并将母鸡、小鸡的叫声节奏型进行拓展,笔者当母鸡、学生当小鸡合成二声部声势念白,将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歌曲内容中。笔者还结合柯达伊教学法,灵活应用听、唱、演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聆听范唱,使学生在有目的的多次聆听中,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逐步积累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教唱中,通过旋律线条图谱、柯尔文手势等教学手段,建立学生对旋律走向及音高的感知,降低歌曲学习难度;在演中,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大胆设计动作,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表现动物的可爱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力。最后,学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笔者将歌曲旋律与母鸡、小鸡念白形成简单的三声部,对歌曲拓展升华,增加了歌曲音效色彩,也为学生初步建立多声部意识打下基础。
三、加强体验引导,拓展情智
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情境的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并在体验中以情激情,以智促智,拓展情智。教师在课堂上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要对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更好地表现作品。每一个音乐作品,教师都要反复吟唱,分析作品的结构、情绪、风格等,先让自己对作品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再用自己动情的表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体验音乐的美感。
例如,《小桥流水》歌富有江南民风,教学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注意所演唱的情绪和意境是否能和樂曲中的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相吻合。其中“数不清的石板路”这句歌词,学生对小跳音的演唱不够准确,为了让学生感受跳音与歌曲前两句旋律婉转流畅形成鲜明的对比,笔者分别范唱了带小跳音与不带小跳音的十六分音符,让学生分辨哪种更好并进行模仿。通过教师准确而富有情感的演唱,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轻巧、跳跃的小跳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通过模仿,学生从歌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进一步体会了歌曲的情感,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又如闽南童谣《丢丢铜》,歌曲表现的是铁皮火车进山洞,洞顶岩缝的水滴在火车皮上发出的声响,俏皮又富有闽南地方特色。为了生动地表现水滴滴在火车皮上的声音,笔者加入了南音打击乐器“响盏”为歌曲伴奏。响盏小巧玲珑,只有手掌心大小,但声音清脆,有穿透力。大多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小乐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想试试如何操作。在近距离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体验响盏音色、构造,分析其与其他乐器本质上的区别,从而明白响盏的音色模仿水滴声更逼真。这样适当地在乐曲中穿插乐器伴奏,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在左,智在右,情智合一并排走。我们要当音乐课堂的料理师,加点情感色彩,添些有趣技巧,撒上快乐味道,使音乐课堂丰厚饱满,实用美味,让学生在细嚼慢咽中畅快接受,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