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科幻电影与技术理性批判

2018-09-20 10:35龚琛洁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批判

龚琛洁

【摘 要】赛博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近期热映的《头号玩家》也借鉴了其手法,并将批判矛头指向技术理性下的机械是社会关系及生产方式。但是当我们再回头对这种批判方式进行审视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影像化批判最终还是坠入了其极力批判、全力反抗的对象所营造的生产体系之中。

【关键词】赛博科幻;技术理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12-02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日臻完善,新的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在便利普通人生活的同时,对于科技理性担忧也不断浮现。因此,一大批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而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这一题材也借助微端电影视频传播而大行其道,

在赛博科幻的世界里,高端科技一直作为一种自然性存在,构成架构起作品内核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大公司与卑微的个体、庄严的大都会与破落的街角、高速运转的机器与贫民,这也正好与后殖民主义时代新自由主义的又一轮对全世界资源重新分配类似,隐喻着时下人们对技术发展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旗帜下垄断担忧。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状况,才让赛博科幻这一本身小众的文艺表现形式成为时下最火热的手段。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头号玩家》即依靠对虚擬现实及匮乏现实之间对立思考成为了上半年国内进口片中的一匹黑马。以下笔者将就此进行论述。

一、赛博科幻何为

Cyber,取自于“cybernetic”,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提出,后经维纳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科学》一文重新定义。因此,赛博科幻本身的立足点即人类整体成为一个可以自上而下完全受控的封闭系统。但在经历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洗礼之后,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论思想开始与福柯关于身体、政治、权力、性问题关注相嫁接,离开了最早见之于1927年《大都会》等作品中麻木不仁的被社会化大生产蛀空了的“人”,而是另起炉灶,对“身体”进行改造,因此,假肢、植入电路、人造人等一系列概念纷至沓来。“赛博科幻”也有了更加广阔的阐述空间。

(一)赛博科幻电影发展小史:从《银翼杀手》到《头号玩家》

1982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赛博科幻电影《银翼杀手》问世。《头号玩家》继承了这种所呈现元素:垄断公司、人口爆炸、巨型广告、肮脏阴郁的街道、穷苦且与世隔绝的个体等意象。这种基调基本上贯穿了整个赛博科幻电影历史,并提炼出一条主线:困境英雄反抗。好莱坞进一步将这一叙事固定化、类型化,于是也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头号玩家》。

这一点在赛博科幻的又一座里程碑——《黑客帝国》中体现更加明显。相比同类作品,《黑客帝国》将主旨引至一个更加形而上高度:人如何存在。“母体”则俨然成为了一个超越垄断、超脱意识形态而直接对“存在”这一问题考量的关键。这一问题提出最早来自柏拉图“洞穴理论”对“现实、反映”思考,却又超越了这一视角,直接逼视人的存在根本:人的感官与电脑的二进制信号究竟区别在何处。正是这一点使得整个赛博科幻提升到了又一个思维高度,也让赛博科幻原本只属于小众市场的电影题材成为一个新类型。

同时,其它赛博科幻作品也对人存在状况进行了思考。《感官游戏》将“梦”作为切入人类生存状况渠道,现实与虚幻在黑科技的作用下不过是供人玩乐的游戏;《巴西》植入了奥威尔《1984》的背景关注政治议题;《攻壳机动队》对“人”进行了阐发,借助人机合一的智能化图景,一个人体兼和数字化义体的世界被展现;《头号玩家》则借助已经日臻完善的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把议题深入,与现实资本世界相对应。电影不再是构筑的“白日梦”,而是经过这些电影成为了一种理解我们当前问题的方式。

(二)赛博科幻主题概念

赛博科幻的时间点被设定在近未来,由此而产生了一种与文明当下关照,继而引发观众共鸣。而赛博科幻所表现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生物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进一步,赛博科幻讨论了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何为“真”。

鲍德里亚指出,我们所处的环境造就因为传播技术进步而逃离了“真、非真”的境地,来到一个“超真实”的原野。“超真实”(hyperreality)乃是基于那种丧失了灵韵后大规模复制技术的结果,真实缺席了,但衍生复制品却比原作更加富有意味。机器人作为人类的一种物理机能复制,一旦在意识层面也具有了与人相似的机能,那么对于人本身传统意义上不可复制的“灵魂”“灵韵”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而在这些赛博科幻作品中,机器人、复制人的意识独立,已然模糊了人与非人之间关系。

(三)资本技术与个人的对立

在多数赛博科幻影视中,“国家”不再成为最主要的暴力机构,一大批掌握了时代核心科技的垄断企业获得了最大权力。科技巨头与商业财阀组成了一种新的政治经济联合体,从上到下地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这些超级企业不仅把控着最核心科技,也依靠此剥削着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如在《攻壳机动队:无罪》中圈禁人类灵魂制造高仿机器人的荒凉地带公司;《全面回忆》中,利用空气供给控制火星的柯哈根火星矿业公司;《银翼杀手》中的泰勒公司更是成为了一道未来世界的奇观,制造着“比人类更具人性”的复制人;《头号玩家》中的IOI公司依靠程序压迫数以千万计的破产劳动力。与之相对,个体的力量便显得微乎其微,面对不平等剥削制度,只能依靠某个“英雄”带领,但英雄觉醒也从来不是基于主体意识觉醒,而只是由于某些个体化、个人化因素而起身反抗,完成“拯救人类”这样空泛议题。

因而在赛博科幻电影中,对应着冰冷而机械无人性社会的“人”的社会形式,正是一个公平优于效率、个人先于集体的乌托邦。《头号玩家》所呈现的是个人无足轻重而国家企业联合体占据主导的社会,于是个人只有逃入“绿洲”这一幻想的精神世界中才得以安歇。现实问题最终还是无人问津。

二、赛博科幻背后的技术理性恐惧

以上分析了赛博科幻所营造的各种叙事元素及其所思考的一系列问题。这种对赛博科幻的营造实际上还是为了体现一个隐含于技术理性的感觉结构。这种分析理解方式源自于西方式的物化认识论,即亚里士多德时代“人是理性動物”到启蒙时期的“人是机器”,再到今天“人是基本粒子的聚合物”。

(一)技术理性批判

自20世纪伊始,这种对技术理性批判便一直酝酿着,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尤为激烈,他们将批判的矛头主要朝向因技术理性带来的对人的奴役与控制。这种技术理性造成的一个典型化结果即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而赛博科幻所营造出的种种景象,事实上也朝向着这种单向度,即在技术控制下,个人别无选择。

正是这种单向度造就了赛博科幻世界的恐怖之处:个人无从逃匿,只能完全臣服于科技压榨,形成一种新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不止于此,还逐步自然化为一种“客观秩序”,技术理性便是支撑这一体系的逻辑。这就构成了多数观众对赛博科幻所营造景象忧虑——“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焊接成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①133

发达工业社会统治的合理性源自于技术的效率。泰勒制的科学管理和分工提升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生产效率,这是技术理性合法性的根本来源。高效结果是生产力以及人们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

但自启蒙时代发展而来的理性主义,却逐渐变成主宰近现代这会的思维方式,并伴随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性传播而成为了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这种“理性”精神已化为只追求对象化主客二元对立的技术理性,人也变成了“概念的木乃伊”,非理性生命本能逐渐被压抑、枯萎。正是基于这种巨大矛盾冲突,赛博科幻的主题才让影片本身得以具有故事张力。

(二)关于身体政治的忧虑

除了对社会形态关照,赛博科幻对人类身体形态也十分关注。这种人类对自身身体关注是史无前例的,而其深层焦虑心态来自于当下从社会到伦理、两性、科技的各种变革,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恐慌投射为赛博科幻中随处可见的对身体的破坏行为,包括虐杀、残肢、异物植入等。在这种科幻逻辑中,人的身体组织均可以被替换,如《头号玩家》中,“绿洲”设计者完全抛弃肉体进入网络中生存,真实生活感知事实就是一段共享的编码。这不仅使得人完全虚无,连其所依托的世界也遁入虚无。但这偏偏是当代智能技术所要追求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变成了机器。

与之同时,赛博科幻对于机器人乃至复制人伦理探讨,这不仅暗示着“人”逐渐消亡,也宣告着后人类时代即将来临。②173

三、小结

赛博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批判矛头直指技术理性下的机械是社会关系及生产方式。但是当我们再回头对这种批判方式进行审视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影像化的批判最终还是坠入了其极力批判、全力反抗的对象所营造的生产体系之中。

从观众积极消费电影中的末日情结、技术恐慌到技术理性压制,都潜藏着另外一个不常被发现的逻辑,这些类型电影的消费者、粉丝比任何人都更早成为这种依托影像生产而增殖的资本系统的“灵活劳动力”,并随着跨国资本流动,建构起一众最积极的跨国境而流动的劳动力。《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从1977年至今的四十年间,一直在全世界票房大卖、影迷众多。但是,影片中所表达的基于社会不公所产生的反抗精神却鲜有人提及。于是整个影片系列也就在影迷粉丝狂欢中被消费得只剩下一具高概念空壳,而真正映照现实性问题讨论却从不在范围之内。

事实上,赛博科幻从来都是映射着现实性的实际问题,也表现、预言着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这样一种概念内核在影片本身传播过程中丧失了其文本意义,而是被一种囊括一切的资本逻辑所改头换面,消解为对眼下秩序认可。《头号玩家》的结尾,主角抱得美人归并坐拥巨大的财富,但因科技等原因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却不再提及。科幻本身所具有反抗性成为了消费噱头,基于影片批判也只是隔靴搔痒,而这恰是技术理性体现。

注释: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33.

②吕超:管窥中西科幻文学背后的文化源动力——以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伦理为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73.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批判
从技术理性到能力本位: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潮之流变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