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摘 要】随着各项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起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并在我国产生了新发展与变化。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歌剧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歌剧对社会产生推动国际化思想深入、提升生活文化质量、引导观众品味与思想等方面影响,为研究中国歌剧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歌剧;时代特征;文化发展
中圖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17-02
歌剧16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地区,并且经过各种经济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发展深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重要的舞台表演艺术。在中国,歌剧经过中国音乐家探索与发展,结合了我国独有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创造与改变,呈现出独特风貌。
一、中国歌剧引进与发展
舞台表演艺术中分为很多种类,歌剧则较为注重歌唱艺术与表达,可以将之理解为靠音乐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剧场音乐,并且在16世纪末的意大利初具雏形,成为当时社会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末,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人口迁移,歌剧艺术传播到了中国,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初始代表作品有黎锦晖等音乐家所创作的各种面向儿童的音乐歌舞剧。中国的歌剧并不简单是西方传入的内容,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戏曲,实质上也是以音乐表达剧情的舞台艺术,所以当西方歌剧传入中国后,中国歌剧得到了发展,既不是完全的西方歌剧,又不是完全的传统戏剧,但却受到这两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碰撞与融合。
二、中国歌剧的时代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前
歌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能够鼓舞人心、传播思想,在19世纪20年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残酷社会环境之下,为传递民主和革命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黎锦晖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也是近代著名艺术家,其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结合西方歌剧元素,并联系时代背景,创作出多台儿童歌舞剧,传播正向思想,在普及科学、民主等进步理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歌舞剧代表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歌舞剧无一不是面向儿童宣传反封建进步思想并产生了巨大推动。在这一阶段内,中国时代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国内积弱以及外部侵华势力渗透,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生活困苦,封建思想继续荼毒人心,这时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进步思想与传统封建落后思想的矛盾。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险境地,这时歌剧发展也受到了时代重大影响。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歌剧作品,大部分都是针对国家民族危机所创作的抗日爱国作品,较为代表性的有聂耳与田汉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在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犯杨子江码头引起社会轩然大波,因此聂耳与田汉将这一事件融入到歌剧创作当中,谴责了日本侵犯我国领土,残害同胞的罪行,并且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敌国侵略。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也主要转变为宣传爱国情怀、抵制侵华行为。通过在歌剧中塑造反抗形象以及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暴行,使得歌剧成为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在中国共产党发展与成长历程中,通过歌剧的形式创造出了一系列体现进步思想和斗争精神的歌剧作品,其中代表性的如李波创作的《兄妹开荒》。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已经逐步走向衰亡,这时社会中也认识到了发展进步以及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了解了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人民百姓残害。这一时间段内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就是体现封建社会迫害的歌剧作品《白毛女》,该剧创作于1945年,影响极其深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和侵华势力的矛盾,当时的歌剧作品也多是针对这一社会矛盾。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在恢复建设和修复战争带来的创伤中不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时间段内,时代特征是发展经济、建设新中国各项事业,所以这一阶段的歌剧也展现出了有关社会现状的显著特点。由于社会逐渐稳定,文艺事业也有了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内,中国歌剧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继承了传统戏曲特点,典型歌剧代表有《小二黑结婚》《红珊瑚》等,还结合传统戏曲中的《窦娥冤》等曲目加以改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次是在吸收民间戏曲文化,在《刘三姐》创作过程中,就利用歌剧形式,同时吸收了壮族传统文化中的传说歌手刘三姐的故事,进行创作。刘三姐在壮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壮族百姓喜爱,这种结合民间文化的歌剧创作,不仅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最后是在继续深化宣传革命思想、增加民族认同感方面,例如《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歌剧作品,1964年解放军的文工团把歌剧《江姐》推向了群众视野,表现民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没有忘记革命精神、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歌剧主要的时代特征就是进一步扫清封建与殖民的文化残余,促进社会思想进步发展①。
(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受到重创,歌剧文化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相应文化工作也得到了解放,并且伴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歌剧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特点,并且以改革开放、世界化、全球化作为新歌剧创作方向。但是由于各种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发展,歌剧市场也遭受了严峻挑战。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已经不再占有艺术市场较大比例,同时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也使歌剧在群众娱乐生活中比重越来越小。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歌剧也越来越呈现出与世界接轨特点,将不同的音乐要素进行融合,呈现出新时代新特点。例如在《党的女儿》这一歌剧中,彭丽媛将民族、美声以及戏曲结合,不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而且还代表了民族、美声结合的新特点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往来十分频繁,交流也通过网络等便捷方式开展,因此中国歌剧也输出到国外市场,成为展现我国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歌剧对社会影响
(一)推动国际化思想深入
歌剧产生与初步发展都在西方进行,因此当歌剧传入我国,并产生中国歌剧这一新种类,是19世纪近代社会的一种文化输入现象。而在现代,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促使中国歌剧“走出去”,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因此歌剧的发展史也可以称之为国际化思想的传播史。西方的歌剧传入中国时,我国对歌剧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包容性,并且迅速结合自身社会特点与文化的氛围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这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一种标志。歌剧的内容、形式进行中西特点共存,实质上也是一种国际化思想推广与传播,只有利用国际化思想,才能解释为何歌剧在我国发展如此深入。歌剧创作过程,不仅采取了西方舞台表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融入了我国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表现方式以及一些民族唱法。现阶段中国歌剧作品里所展现的中西交融特点,为促进中国社会与国际接轨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歌剧都是国际思想在我国社会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推动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不断发展③。
(二)提升生活文化质量
社会发展不仅受到经济与政治影响,同时还受到文化事业发展重要推动。社会中的公民群体具有生活文化需求,而歌剧正是提升生活文化质量、创建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艺术形式。在现有城市建设当中,文化建设也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建设方向。一个城市如果重视歌剧发展,培养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那么对于城市其它事业发展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寻求有效滿足文化需求的方法,可以将目光投入到歌剧发展当中④。歌剧利用其丰富内涵,能够传达给观众良好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在贫瘠的战争年代,还是物质水平较高的当下,提升生活文化质量都是重要的建设方向。
(三)引导观众品味与思想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却又意义深远,歌剧作为一种正向文化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自身表演有效提升观众品味,并且促使观众朝正能量、积极方向发展。通过正能量歌剧作品,可以为观众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会影响到观众思维方式与认知活动。歌剧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形式是舞台表演,因此受众乐于通过观看表演进行文化知识吸收。优秀文化是一种有力的精神力量,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促进人全面发展。现代社会发展飞速,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让群众忽视了有关文化与思想方面进步,通过歌剧,就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品位与思想,使其从歌剧中进行人生思考,并且吸收先进的思想与高尚的品德。文化还会影响到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抗战时期各种鼓舞奋进的歌剧作品就从思想上增强了革命者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与决心,同样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通过奋进优秀的歌剧作品,促进当代人的良好价值观念塑造。歌剧是一种影响观众观念的手段,只要通过正确方式传播积极理念,就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歌剧的重要能力,成为鼓舞人向上,提升思想水平与欣赏品味的优秀艺术作品。
综上,歌剧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虽然是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但却受到我国时代特征与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灵魂。中国歌剧发展史也是时代体现,同时为促进社会文艺活动丰富以及各种文化思想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呈现出不同的闪光点。
注释:
①吕林青.21世纪中国原创歌剧多元化创作探究[D].河南大学,2015.
②王洪双.探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③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④郭朝霞.探析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的艺术特征[D].河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