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彭志平
(1.内蒙古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2.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慢性心衰(CHF)在临床是一种多种心脏疾病终末期综合征,多因心肌病、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因素而造成心肌受损后改变心肌结构与功能,最终降低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1-2]。本次研究讨论临床采用螺内酯治疗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现将报告如下。
随机抽选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治疗组(n=90)中,有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60~80岁,平均(68.15±7.43)岁;对照组(n=90)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60~80岁,平均(67.83±7.61)岁。将两组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
对照组(n=90)应用常规方式治疗,即给予常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扩张血管剂、β-受体阻滞剂;控制盐摄取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保持充足休息等基础治疗。治疗组(n=90)应用螺内酯治疗,给予螺内酯20mg/次,口服,2次/d,持续服用6个月。
评价并同步记录两组:①控制成效,显效:临床症状均全部消退,心功能改善2级,心脏指数上升1.0L/(min·m2);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心脏指数上升0.5L/(min·m2);无效:与上述不符,甚至病情加重;②临床指标参数变化,包括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将数据纳入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控制成效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控制成效情况比较[n(%)]
治疗组的血清BNP、LVEF、LVEDd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见表2。
表2 两组的临床指征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的临床指征情况比较(±s)
组别 n 血清BNP(ng/L) LVEF(%) LVEDd(mm)治疗组对照组90 90 365.28±30.12 458.01±42.57 50.13±5.17 41.85±4.79 58.63±6.29 63.22±7.94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呈不断增多趋势,对人类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心脏负荷过大、原发性心机损伤是导致慢性心衰的重要因素,交感-肾上腺髓质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从而促使其转换为胶原纤维,最终导致心功能严重低下[4-6]。脑钠肽属于一种由心室释放的多肽类物质,经多项研究表明,血清脑钠肽水平能够正确反映出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以及心室收缩功能,直接影响其预后效果,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是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之一[7]。螺内酯是一种类固醇,与醛固酮的化学结构相似,可增加Na、CI的排出量,从而发挥利尿、利钠作用[8]。此外,本品还可抑制醛固酮诱导蛋白的形成,对醛固酮具有拮抗作用。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心衰发生发展以及醛固酮抑制剂的研究力度,结果发现采用螺内酯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水肿,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阻碍心肌间质胶原的合成,可发挥抗心室重构的作用,最终达到防止心肌纤维化的目的[9]。本研究表明,治疗组的控制成效较对照组高;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螺内酯可明显改善CHF的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重塑,有效抑制病情恶化,有利于改善预后,此外还能正确反映出血清脑钠肽水平降低[10]。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中应用螺内酯,疗效可观,可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重大积极作用,有望成为今后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