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微 图/郭晓楷 谢 冬 周文静
进入高温酷暑期的八月,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也持续被高温笼罩着,这个被评为“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会城市”,气温一度高达36℃。
烈日炎炎,高温炙烤着大地。尽管如此,为了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仍有许许多多劳动者顶着烈日坚守岗位。带着这样一种“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切身体会一下在高温下挥汗如雨的坚守者们。
下午4点多,交警王警官开始准备上岗,上岗前,他将一个布袋子放在岗亭里,里面装着4瓶矿泉水。“一班岗几个小时,4瓶水有时都不够,站一会儿就觉得晕。”
王警官说:“这个时间站岗脚下的柏油路面软软的,脚心却越来越烫,像是站在了被火烤热的铁板上。”此时,路面的地表温度超过40℃,据说日头最毒的时候,地表温度能达到60℃以上,一小会儿就能烤熟鸡蛋。不一会,王警官的皮肤就被太阳晒得泛红,汗珠从头发里一直流到面颊。“最近天气异常闷热,遮阳伞的作用也不大。上面太阳烤着,地面热气蒸着,站在柏油路上指挥交通真不好受。”他一边说,一边不时地变换交通手势,疏导来往车辆。
“衣服手套帽子都是湿的,汗流得止不住!”疏导间隙,王大哥摊开双手,白手套湿漉漉的。采访中,王警官告诉记者,高温天气极易导致部分司机情绪烦躁,容易发火,“这个时候,作为交警,我们必须耐心疏导交通,为驾驶员提供优质服务。”
快递员吴天是个“95后”,在这一行已干了好多年了。吴天告诉记者:快递员每天都要工作至深夜,1点多钟睡觉是常有的事情。由于天气过于炎热,本来早上9点多才开始工作的吴天不得不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出门工作了,“早点出门,中午可以少跑两趟。”
“天气热,大家都不爱出门,所以快件特别多。”对于快件增多这种情况,吴天表示自己还是感到很开心的,“不过确实辛苦,有时候客户催的急,大中午的再热也得接件送件。”说着,吴天把短袖往肩膀上拉了拉向记者展示了他身上没被晒黑的皮肤,和手臂上的皮肤一对比,黑白分明。
吴天负责的主要是福州市中心的老单元片区,没有电梯,常常是大热天的爬4、5层的楼梯收件送件。“这个社区太大,楼房标号有些混乱,还好这一片我做的熟了,收送件的效率比较高,不然光找地方都够晕一场的。”吴天自豪地说。
为了对抗酷暑,吴天总是在电动车上放上一大壶绿豆汤。“多喝点消消暑,省的太阳晒得烦躁,脾气坏得罪客户就不好了。”
“外卖小哥”小五来自河南,面临的情况跟吴天一样,天越热要送的餐越多,但比吴天更不容易的是,送餐员每时每刻都在跟时间赛跑。分秒必争的小五在等着取餐的间隙跟笔者聊了两句:“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等红灯的时候都要忙着看地图、找定位。都是顶着大太阳在外面跑,最近好些同行中暑,没办法,赚的就是这份辛苦钱呗!”小五最希望的是“客人能体谅我们一些,多点宽容,多点好评,‘外卖小哥’太不容易了。”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最近天气炎热,有些外送平台在高温时间有给平台的“外卖小哥”提供一些高温补贴和降温用品,许多外送商家也会给到店的小哥提供水或者绿豆汤等饮品。“他们真的很辛苦”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娘表示。
上午10点多,烈日炎炎,地面被晒得烫脚。在闹市的一个岔路口,环卫工人老张开始了工作。他趁着车流较少的时候清扫路面,目的就是为在下午上班前留给市民一个清新的环境,而这正是一天中太阳开始发挥威力的时间段。
“前几天看到报道说,外省有一名环卫工中暑身亡了,为他惋惜的同时,也真为自己的身体担忧。”忙碌了一会儿,老张半蹲在路边的树荫下,与记者攀谈了起来。
老张说,做环卫工,本来最怕的是冬天,冻得双手都僵硬了还得扫地,但近些年夏天太热,比冬天还难过。“很多人上班吹着空调都嫌热,而我们就只希望有一丝微风吹过来,那感觉不亚于回家后冲一次凉水澡。”老张说,累一点不怕,就怕身体扛不住。
“我们的工作服不太透气,里面的衣服已经全部湿了,脚底感觉像和稀泥,滑得很,但又不能不穿,不然很容易晒伤。”临走前,老张擦着汗,一脸向往地对记者说,“我现在真想有个风扇对着吹”,说完,老张又走进了炙热的阳光中。
13时,在工地忙碌了一上午的李师傅,走进附近一家牛肉面馆,点了一碗拉面后,径直走到盛面汤的保温桶前,直接喝了3碗汤,才走到取饭口去端牛肉拉面。
“多喝点汤就不容易中暑了,现在工期比较紧,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取早日完工。”来自江西省一个小县城的李师傅边吃面边对记者说,“看这衣服,都快能拧出水了。”
来到李师傅工作的工地,在这里,10多名工人正忙着用混凝土浇筑。“这几天太热了,我一天能喝10多瓶水。”正在楼顶作业的木工杨晓宇说,“一天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站在楼顶的施工点上,记者汗水如注,感觉像刚从水中捞出来一样。“建筑工地上干的就是重体力活,又累又脏,但现在都是按日计薪水,虽然苦点,但每个月下来拿到工资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李师傅告诉记者,“虽然天热,但不能放假或者休息,少上几小时或一天班,收入相应也就减少了”。
“最盼望有一块云能遮住这里的阳光。”记者离开楼顶的时候,李师傅拧开一瓶矿泉水,一伸脖子,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烈日下的劳动者们为城市的建设默默地做出了贡献。那么,他们是否得到了各方面足够的关怀?他们的健康权益是否受到了相应的保护?
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势汹汹,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着手关注高温现象,媒体和公众都在不断呼吁政府建立“高温预警机制”,以便防患于未然。高温不仅考验着人们的生存能力、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更考验着政府的责任和行政作为。
高温是一种灾害,当气温、湿度达到临界点时,人体热量散不出去,体温超过忍耐极限,就会出现意外。福州市近10年的人口死亡资料分析显示,在最高气温达到特定高度时,死亡人数会随之增加。面对“高温杀手”,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尊严与健康,理当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而面对高温,那些真正工作在日头下,毫无防护措施的劳动者能享受的“温情关怀”有多少呢?
在福州天气最炎热的几天,记者来到了福州闽侯的某个建筑工地,看到施工架上基本没有工人。经过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来到工地后面工人居住的简易房里,遇到了几位正在休息的民工。民工们正在三三两两地打牌、聊天,一位民工告诉记者:“今年工地想得很周到,给我们发了藿香正气水,每天给我们熬绿豆汤,还给我们每个屋子安了电扇,我们挺知足的!”据工人们介绍,自从入夏以来,他们中午都不开工,到下午4点才继续施工,所以今年夏天,整个工地还没有一个人中暑。
但是,记者见到的情况并不都是如此乐观,很多基层单位对于民工及特殊群体的关怀做得还远远不够。“什么高温休息、高温补助的,我没听说过,反正我是人家一个月3500元雇的,让什么时候干就得什么时候干。”这是一个满头大汗、正顶着酷暑在某工地进行施工作业的胡师傅对记者询问其高温感受时的回答。而就记者所见所闻,由于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工程基本上都是由工头承揽,为了让民工们尽快完成工作,好接手下一个工程,高温下让劳动者继续施工的现象还很多。
虽然福建的大中城市均已启动高温预警机制,不少劳动者也享受到了相应的福利待遇,但记者注意到,在实地采访中,大部分工地在烈日下依然开工。在天气预报温度不足35℃的正午时分,记者在一家建筑工地实地测量的地面温度却高达39℃,而对于在烈日下工作的人们,除了能够多喝水、多休息之外,能够多赚些钱也是他们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除了民工,警察、出租车司机、推销员……很多“阳光职业者”也在奔波工作着。炎炎烈日下,他们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以及法律法规给予的“高温关怀”。既然是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那么他们多付出的这些汗水,是否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呢?
福建省人社厅相关文件规定,福建省夏季高温津贴标准,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或每人每天最低9.2元。用人单位的高温津贴标准纳入工资总额,但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并且要求,在每年5至9月份,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应按月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还规定,用人单位合理安排职工夏季工作,适当调整高温、露天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严格控制加班加点,确保职工身体健康。此外,不少企业发放的比如汽水、蜂蜜、菊花茶等物品,不算在高温津贴之内,高温津贴只能是现金支付。
在高温时期,企业可根据劳动环境,给予降温补助或改善劳动条件,比如给职工发放降温劳保用品、降温饮料,适当发放降温费等。从维护职工权益的角度出发,企业应主动给高温下作业的职工提供相应保障措施,以免发生中暑等意外伤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