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民族文化,激活语文课堂

2018-09-19 09:14吴燕露
教育界·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渗透语文教学

吴燕露

【摘要】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素材比较单一,使得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对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财富,而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应用,借助民族文化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豪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文化;渗透;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崇左市2015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新课改背景下提升边境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研究策略(课题立项编号:2015Z-2)”的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但受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较为陈旧。《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将对传播继承民族文化以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边疆地区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与发达地区相比,边疆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硬件设施以及软件配备不足。教育教学场室配备有限,大多只能满足学生上课用的课室,功能室等设施设备要么配备不足,要么根本没有;学校图书资源短缺,藏书严重不足或者书目陈旧,使学生可接触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机会有限,较少能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也相对陈旧。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边疆地区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一直生活在祖国边疆地区较为偏僻和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生活、自然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以及个人主观条件的局限影响,他们视野狭窄,知识基础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思路不开阔,思维不灵活,表达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加之多年来传统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边疆地区高中语文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成绩也不理想。

二、渗透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优秀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教师不单单需要教授学生能够用文字记载下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更需要从道德精神层次熏陶学生。高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特点张扬的年纪,正在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其“三观”的形成,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道理与精神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

语文这门学科,学懂课本上的知识点内容是基本要求,更要多读多看,广泛阅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掌握文学知识的背景和内涵,掌握更多的传统知识,还能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在不经意间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可以使学生认识和培养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认识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利用边疆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以本地方言渗透语文教学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分布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自然风光独特,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民族母语与汉语之间隔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所在的地区有较多的学生会说白话,与粤语相似。这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蕴含有汉语里所没有的入声,而入声正是古诗词里重要的音韵组成部分。所以,在读诗词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用白话朗读诗词,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朗读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结合边疆民族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把地方特色植入语文课堂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要重视挖掘身边的民族地域文化,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开展,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柳永的《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秀美风光以及人们日常闲适的生活场景,在教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先品味词是如何描绘这些风光以及生活的,再讓学生收集当地特有的物产,改写这首词。学生通过收集、讨论、再创作,佳作连篇。比如原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学生改写成了“有五彩糯米,百里蔗海。天琴弄晴,山歌泛夜”。这样的改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原词的语言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能够让学生注重感受身边的生活,走进民族文化,在生活中领略语文的生活美,提高语文素养。

(三)让传统节日走进语文课堂

传统节日活动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有关这些节日的诗篇,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等,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爱民族文化的激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语文的天地。

以课堂为核心,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很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优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地域资源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运用语文的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民族文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树.谈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05):40-41.

[2]刘敏,呼吉图.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研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6):69-72.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渗透语文教学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