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日裕
【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科融合主题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与重视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和优化。文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高中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社会活动相符的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凸显政治课堂的活力与魅力。下面,笔者将从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和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展开论述。
一、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各科的教材进行了研究,发现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都与政治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数学的图表、公式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用来讲解政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更为清晰;物理、化学、生物与哲学具有天然的联系,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及规律的科学,化学则侧重于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生物中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也很好地体现了各种哲学原理;高中历史必修分为《经济成长历程》《政治文明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册,而高中政治则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册,单从书目名称上,我们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运用得好,还会产生很多积极影响。
在讲授《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时,笔者引入了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二课和第六课中关于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内容。通过古今对比,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古今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强制性”和“无偿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的税收制度具有优越性。借用历史知识,通过古今税收制度的对比,可以突出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坚定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经济生活》中,有多处内容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的“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教师在讲解這些内容时不妨结合《论语》中的一些名言,也许可以帮助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结合这些名言讲解《神奇的货币》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既要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又不能把金钱看作人生的全部和唯一追求。讲解《企业和劳动者》中“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注意维护企业的信誉与形象,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达到盈利的目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辅助教学,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使品德知识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外显于学生的行为实践,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
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是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政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近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和把握生活中的规律。这是我们提倡的真实教育,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跨学科教学。
笔者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时,融合语文学科进行教学,借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充的“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名句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更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往往通过古往今来的道德格言来展现。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结合一些传统道德格言进行跨学科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句至今仍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君子以俭德避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等。
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让学生以一种真实的状态感悟政治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在感悟与实践中升华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
活动型课程是《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亮点,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活动课是基于课内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学科承担着很多德育的综合类活动,如公民教育、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这类活动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合。例如,我校开展了教育活动项目“校园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勘察路况,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等部门。
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观察角度的多维性,又要注重探究途径的多样性,整合相关内容,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达成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的目标。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用心参与,在参与中完成了真正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及充分的发展。
现实生活本质上是综合的、多元的、复杂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划分时的人为界限,合理地重组课程内容。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相互交织,可以建构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笔者坚信,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妙在开窍,要在转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主题教学,用学科融合点亮课堂。这样,课堂必将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德庆.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才智,2017(20):41.
[2]裴晓莉.浅议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79-80.
[3]王清华.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