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珺琼 戴桂芬 葛如花
浙江省天台县中医院 浙江 天台 317200
1.1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以下条件可诊断为积滞:①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便秘为特征;②可伴有腹部胀满、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③有伤乳食史;④大便常规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诊断标准[2];②治疗前1周未用过治疗该病的中西医药物及其他疗法;③年龄在3月~6岁;④患儿监护人自愿加入,且签署同意协议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排除标准:排除有局部皮肤破损或有疱、疖者、有严重佝偻病、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积滞乳食内积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受损、氨基酸代谢障碍等患者及依从性不佳者。
1.4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患儿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月~6岁。80例患儿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思乳食,达100%。有大便异常症状的有43例(53.8%),有腹痛腹胀症状的有26例(32.5%),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有39例(48.8%)。其中,腹痛、腹胀以3岁以上患儿为主,恶心呕吐以1~3岁最常见,大便异常以1岁以内的婴儿较明显。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45±1.02岁,平均病程6.45±2.13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51±1.05岁,平均病程6.49±2.15个月。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双歧杆菌颗粒口服,每次1.0g,每天2次,6天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积化滞膏贴敷。成分为六神曲、陈皮、木香、槟榔、胡椒粉,按比例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由生姜汁调成糊,制成1分硬币大小的饼状。取已制好的药饼,置于专用敷贴中央,分别贴于神阙、中脘穴。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敷药时间:3月~1岁每次贴敷2~4h;1~3岁每次贴敷4~8h;3~6岁每次贴敷8~12h。每日1次,敷贴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6天后对比两组患儿病情变化情况。
3.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内容制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n≥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n<30%。
3.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用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小儿积滞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则易为乳食所伤。中医药疗法对于小儿积滞、疳积有较好的疗效[4]。笔者在保和丸的基础上自制协定方消积化滞膏,取神阙穴、中脘穴贴敷,取效良好。保和丸出自朱震亨《丹溪心法》,言其“治一切食积”[5]。神阙身居肠胃之腹地,中脘为胃之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二者配合既能够通达胃腑,又能温振脾阳,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共奏消积导滞、醒脾开胃之效。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消积化滞膏贴敷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