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地域的“存在”与“消失”

2018-09-18 10:07麻小影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存在沟通互联网

麻小影

摘 要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备受人们关注,媒介环境学派以深厚的人道主义和现实关怀,指出技术本身对于社会实践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提醒人们要合理利用媒介,创造一个更加“平衡”“健康”的符号环境或媒介(文化环境),以便使人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文章基于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学者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在互联时代下,场景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消失的地域;互联网;沟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4-0114-02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写于1985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在那个电视盛行的时代,梅罗维茨首先从场景理论和媒介技术的角度来思考社会

行为。

1 消失的地域

人在社会中的一系列交往行为使具体的物理地点有了特殊意义,远距離的物理屏障既是直接的沟通交流障碍,又为其延创出了独特的精神意义,在传播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媒介技术一直致力于寻找减少时空的局限,而地域本身的重要性也被重新

思考。

1.1 场景理论和媒介技术决定论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埃文·戈夫曼的“拟剧论”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在戈夫曼看来,生活世界像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一个或多个角色,人们的交往行为就发生在每一个具体特定的场景之中,场景不同,个人角色不同,群体之间还会有群体共谋,有导演策划指导处理突发状况等。角色的转变和行为的表演看似是随着场景的转变而不断更新,但却隐含着它依赖于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制定场景的规则、角色的特征、社会背景以及团体的协作程序。麦克卢汉充分肯定媒介本身的作用,正如其挚友哈罗德·伊尼斯曾断言的那样:“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媒介技术的变革同时影响人们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整个社会形态,比如在麦克卢汉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中所描述的长发、裸体、部落音乐等一系列具体现象并不是一个地方的特色而是出现在20世界70年代的美国纽约、华盛顿以及欧洲城市的一些街头。

梅罗维茨既看到了“拟剧论”默认的社会稳定前提所导致的对社会行为的简单化解释,也看到了麦克卢汉“作为文化环境的媒介”所忽略的对于媒介特征的分析与日常社会交流的结构和动态性分析之间的断裂。他批判吸收了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并巧妙的将二者融合,以此来证明社会场景和媒介技术共同塑造社会现实。《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就是在立足于媒介技术,将社会场景与社会角色结合在一起进行动态的论证社会存在的过程。

1.2 地域的“消失”

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所使用的是一种新的场景概念,它既包括物理空间,比如建筑物、房间所做的空间间隔,也包括信息空间(即信息场景),信息场景是梅罗维茨基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出来的新的场景间隔,也就是说,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或类别并阻隔人们之间交往的是信息掌握。媒介用隐形的方式将人们隐藏和隔离,人们的交往取决于信息的共享或拒绝,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信息场景的容纳或排斥。由此可见,“消失的地域”的第一层意义就是物理场景的局限相比较于信息变得更加不重要而被淡化和

忽视。

随着广播、电话尤其是电视的迅速普及,电子媒介的力量影响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在一系列的学者研究之中,比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研究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蒂奇诺研究的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知沟理论”、伴随电视出现的“沙发土豆人”、伊丽莎白·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对于舆论的研究等,媒介技术极大的挑战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秩序。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意识到了媒介技术的巨大作用,哈罗德·伊尼斯、米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一批媒介环境学派学者将技术推到了决定性的高度。社会变得动态起来,信息的数量和类型更加多样,场景变得更加多而复杂,场景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纠缠和繁芜,于是原来的地域所代表的意义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这就是“消失的地域”所代表的第二层意义。

1.3 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

媒介技术的强力渗入使社会存在成为一个信息系统的集合体,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便以更加方便快捷多样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梅罗维茨在前后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区”“前前区”“深后区”的概念。新的场景产生了新行为,新行为产生新意义,新意义又会成为为新社会秩序的积淀,这是一个动态循环丰富前进的过程。群体之间经历的融合、前台后台之间的模糊和融合、更多的后台暴露、群体地点的破坏等首先会导致新的群体身份的诞生。

当物理场景所造成的阻隔被打破之后,新的信息场景所造成的阻隔并没有明显显现时,很容易就造成一种感觉就是地域消失了,但新场景和新行为的出现会逐渐使地域再次显现。

2 互联网时代地域的“消失”

如果说地域的构建更多的是依赖于时空的限制而导致不同的信息社会和信息不对称,那么互联网则极大的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带来了多个场景的并存和融合。借助于手机,可以实现多个场景并存和随时切换,可以同时聊天、购物、听音乐,手机的每一个窗口便是一个独立的场景,多个场景的融合使人们产生更多新的行为。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更加充分和戏剧性的展现。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里复制了现实世界的大部分意识、思想、信息和关系,并且在不断运行创造。在虚拟世界——互联网里,既可形成更大的公共场所,规则更加人性化、自由度更高,人们可以表达更多的内容和实现更广泛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比如微博、贴吧;也可形成更加私密独特的小群体,比如各种App,小程序等。公开行为和私下行为变得模糊,公共场所和私下场所变得随意,社会地点和物质地点的分离更加明显,但是人们却可以更随意更轻松的进行线上线下切换,可以在各种场景之间任意穿梭。

再次,在印刷的时代,物质场景的存在表现的是一种感觉的屏障,是一种可观可触可以清晰意识到的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模式;场景的分界线表现为信息模式,场景的隔离是信息的隔离墙。新传播媒介的进步和广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实现多种场景并存和随意切换,场景之间的切换所耗费的时间和阻力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容易被忽略不计,新的场景、行为也应运而生,互联网展示出它的整体涌现性,这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的结果。

最后,在互联网的整体模式之下,多个场景之间的互通、并存和相互作用就表现为地域的消失,这种消失既表现为对物理场景的打破,又表现为信息场景的无边和自由,电子媒介对行为的影响也就变得更加隐蔽和习以为常,传统物理场景的存在和存在意义就更容易被忽略。

3 地域并未“消失”

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场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无边界和绝对的自由,媒介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缩短时间来弥补距离的限制,但最终无法超越时间和距离,实现无限制无阻碍的自由沟通和交往,互联网趋向于融合已有的各种信息获取渠道,在传统场景的基础上扩展完善创造新的场景合认知与行为。

3.1 信息场景表现为整体的涌现性

现实的人际交往包含信息的交换和关系的纠缠,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限制”更刺激人们认识到现实交往的重要性和真实世界的不可替代性,凸显人文情怀和现实关怀。互联网的便利性只能改善而不能祛除时空的局限,却会遮蔽和弱化人们的感觉器官,模糊或遮蔽真实世界的交往,虚拟性是对现实的模拟,是对感官的欺骗,代替不了真实的体验。正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所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更快、更强、更多,“更快”意味着便利与紧迫并行,“更强”刺激竞争更激烈,“更多”产生秩序和杂乱。新媒介技术可消除更多的障碍和不确定性,使人们知识经历尽快融合,在短期内缩小知识鸿沟,但从长远来看却使知识鸿沟呈现扩大趋势;社会存在呈現多而广和小而精并存的现状;社会也越来越趋向于更深层次的和而不同,包容和尊重的便是屏障。所以,新媒介技术普及发展并没有让地域消失,物质的屏障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诞生同样衍生了信息墙,相反,这会带来地域的完善和重建,且新场景更加复杂隐蔽和被忽略。

3.2 沟通的无奈

沟通注定障碍重重,面对面的交谈也会存在间断、停顿时间过长、语言系统不合等束缚,远距离的交往更增加了隔膜、对话延迟和技术故障等障碍,这些并未随着电子技术的更新迭代而得到解决。身体的骨架、血液、毛孔等细节易被忽略,气质和时间的限制更是难复制和打破,身体的感知功能结合远距离,表现出对媒介介入的强烈抵抗力,模拟体代替不了身体在场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意义;信息交流同样受到编码解码能力、媒介的特征、所处的情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身体的精密和独特性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电子媒介的诞生虽然将原先的沟通渠道融合使沟通更加便捷有效,但仍然没有解决沟通问题。

4 反思

技术是工具,为人类提供便利、解决问题,人会被技术催促,产生更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但人的基本生理机能并不会因为技术而做巨大的变化,所以要警惕技术对人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失去或部分失去主体性;新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人们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尚不足以应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愈显突出,提高媒介素养越来越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埃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余迎,刘文君.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域”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J].学理论,2010(30):178-179.

猜你喜欢
存在沟通互联网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