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纪梅
摘 要:本文以高校“师生关系危机”问题为导向,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为解决问题的出路,结合作者对师生均需实现“以人为本”原则的研习和实践,凝练和提出有效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前提、要素、平台、模式、条件和应对常见难题的方法。作者提出,构建这种共同体的关键是强化人际关系意识与提升师生关系的层级,发展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所需要的关系软实力,达到师生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胜任软实力;应对方法
当下和未来的大学教师凭什么让学生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和信息“随手可得”,“百老师”无处不在,学生为什么还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跟规定的教师,读规定的教材?近年来大学生为什么逃课、睡课、厌课、投诉课?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危机,怎么办? 问题是变革和创新的引擎。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看看问题的症状。“三低”的课堂:出席率低,抬头率低,关注率低;“四无”的课堂:无参与,无作为,无互动, 无脑球开动效应。再看看应对问题的教师的常态:学生不到场怎么办?点名扣分。学生不参与活动怎么办?自说自话。学生不回答问题怎么办?自问自答。学生不提问怎么办?怪学生不动脑。那么,学生不提问究竟是没有问题,还是老师没有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学生不回答问题,是不是教师没有对策而放任的结果?学生不参与活动无所作为,是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到位?
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当下大学教师的身份价值、存在价值、功能价值直接传递给学生的是学习价值,即课值、学值、言值,是核心素养的培植。大学生经过之前12年的基础教育,“读师”无数,如果大学教师没有人格的魅力、课程的功力、教法的张力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助力和不可缺少的关系软实力,即解决人的问题的智慧和办法,就没有当下和未来的胜任力。学生只会心理上“失望”从而在行动上实施“软抵制”,同时任由人的惰性和依赖性泛滥。因此,当下大学教师要能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与学生同发展共命运,构建师生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实质上是生存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学习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前提:领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规律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人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期望、动机、目的、动力本源,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反思是否提供了新时期新形势新对象的应需教学。
其次,人是有思想、创意、精神性、社会性、生产性的生命体,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有无让师生共同体验高阶的探索、研究、思考、创新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人都有惰性、惯性、依赖性、竞争性、表现欲、争名逐利等本性,大学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竞争性、研究性、生产性、创新性从而遏制不良习性的散发。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价值体现在相互的依存性。教师的价值是通过学生的成长进步反映出来的,就像医生的价值是通过病人的治疗效果反映出来的一样。与此同时,从相互依存性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指导学生的过程,就像医生的医术提升来源于病人病症的多样性。总之,发展任何一个人的价值都是在群体和客体中得以反映的。 促进群体内部的共治和互利是很有必要的。
再来看看企业内部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心理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我跟着你这个老板能得到什么?雇员关心的是收入,这是物质利益层面。我跟着你能学到什么?雇员关注的是成长收益,这是精神利益层面。我跟着你能发展什么?雇员关心的是职业甚至是事业的收获,关乎未来的发展前景。
再如顾客与商家的关系。顾客的心理通常是“我付的钱值吗?我买到需要的、心仪的、合适的商品了吗?”
依此类推,教师与学生,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依赖的教学关系,相互利用的價值关系,相互成就的人才发展效应,学生以“雇员”“顾客”的心理包括“我付出就要有回报而且是看得见的回报”“我上这门课,听这位老师讲课,得到了什么。”教师作为“雇主”“商家”的立场,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回报,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比如课业作品化,打分“明白账”。
现代教师的高明之处在精于“偷懒”,善于“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敢于授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课程的主人,让他们由衷地明白和体会“我的课程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做主”,不靠老师满堂灌,不靠笔记记得全背得下,靠的是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应用和创作,拿出自己的“课业作品”,用实践体验行动“挣分”。
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强化人际关系意识与提升师生关系的层级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理解教育,就明白教学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与结果。
人际关系中有不可忽视的情和理的关系。人性特点往往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后,因此情感上共情是首要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后,再来理性的通达,才有认知的发展。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说学生爱上你这个人,才会爱上你的课。
处理关系的能力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能力。教师自己要学会做人做事,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青岛海滨学院的主楼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是该校的办学宗旨:“做人要做得让人喜欢你;做事要做得让人需要你。”教师尤其要如此:要做到学生听你讲,听你的课,听你的指导,还要加上一句,说话要说得让人接受你。
华东师大陈玉坤教授早在1998年全国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时就说过:师生关系的层级可以分为低级:服从关系;中级:认同关系;高级:同化关系。加拿大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是恋爱他人成长的事业。从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领会师生关系的高级境界。
有了关系意识之后,更重要的是发展关系的软实力。但凡师生关系良好甚至不同寻常的老师,一定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正如人们常说,你对别人的爱,别人会感受到。爱学生、爱教学、爱课堂的老师的“爱”有母爱、师爱、慈爱、关爱;“恋情”有对教育之恋,成为“大众情人”之魅力。这样的老师投入全情全力、心力脑力,与学生“共情”,从教材的选择、教法的创新、讲课的磁性,都是因需、应需、供需。他们收获的是创造价值、创新教育、助人为乐、幸福感受、专业发展。
三、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合作模式与共建条件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平台来实现合作与共建。合作的前提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中涉及许多影响因素。
教师要保持“自向教育”,创新“他向教育”。简言之即知彼知己,知人知心,这是合作的基础。
例如,教师的“自向教育”包括对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身份、角色、信念、观念、理念、实力、功力要有转型认知。教师的“他向教育”包括对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方法能力、心智潜力要有新认识。
教师的“知人知心”教育素养要有“人本”意识,包括对“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行为表现、常识规律、利益互动的认知。要清醒地认识到, 课堂是人群组成的网络,也是变数组成的场域。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人际关系,是“轮换主体”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已经不是“你教我学”“我听你讲”“我看你做”的关系,而是“共同探索”“教学相长”“互利双赢”“合作共建”的关系。那些我行我素,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把教材进度讲完,充其量只能算完成教学任务,距离新教育倡导的“慧心课堂”“合作共建”还差十万八千里。
要真正产生“合作共建”的效益,需要“合作共建”的模式设计和应用方法。
近20年来,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导向法”“任务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研究型教学法”“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法”“输出成果法”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师生合作共建,重视体验和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合作共建的教学模式实施很不容易,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以,还是师生关系为首要因素,除了“情和理”的关系,还有“利益关系、契约关系、合同关系”。师生双方都要明确为什么合作?怎样合作?什么是合作的阻力和障碍?怎样评价合作?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所期待的和教师所提供的是否对应对接?是否有“合力”效应?是否“互利双赢”?从“合作学习的效能”这一点思考,师生学习共同体又是生存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要追求双方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靠的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共同探究求学、治学、问学 的学问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主导”,让学生从原来的“学习客体”转变成为“学习主体”,而且师生之间还要随时灵活地轮换进行“双主体”或主客体的“二重奏”。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课本讲解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者”“合作学习协助者”“研究型学习促成者”。在“学习型社会”,教师要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终身学习的引领者”;在学生获得知识成为举手之劳但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下,教师要成为“知识筛选梳理和创新生产者”。
合作的实现需要授权给学生。具体措施在于“六给”:(1)给学生责权利。人性的原理是“权利”给人动力与责任。所以,给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任务,包括选题、组队、分工、检索、设计、制作、修改、展示、评价全过程,让他们像职场一样凭业绩挣分。(2)给学生刺激。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刺激—反应”。通过任务和作品以及分数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创作动机、挣分动力、学习成果化显性化的感觉。(3)给学生协助。这是新型教师的本分,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为他们搭建脚手架,提供攀登的梯子,这是过程指导。(4)给学生鼓励。对学生的课业作品进行当场点评,尽量找出亮点,聚焦潜力分析,运用形成性评价加大过程评分。(5)给学生机会。指的是凡是学生有优势、有能力、有才智进行探究的知识、信息、数据,老师不包办代劳。凡是学生做的就给机会充分表现、竞争、比较,满足“虚荣心”的积极效应。(6)给学生空间。不要“灌满”,不必讲透,留有余地。
共建的条件是利益驱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爱他们,老师在帮他们的未来做准备,老师的教法对他们成长有利。学的是方法,长的是智慧,练的是本事,老师的做法使他们可持续发展,比如信息检索法、知识梳理法、听讲读写笔记法,标准评价法,思想交流法、技能应用法、作品创造法等。 共建所得的利益最精彩之处是互利双赢。成果创造提供了学习的快乐源和收获感。在完成任务交付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知而行知,行而悟知,悟而慧之,慧而成之,成而乐知,乐而再学之的链条循环效果。教师在导学导干导思导研导人的过程中变得更高明更出色。导人先导己,强人先强己,立己达人 。“双赢”还表现在两个“相互”。一个是“教学相长”,因为怎样的教会导致怎样的学,怎样的学又会反哺教。另一个是“教研相益”,因为教学的创新和出新必定引发研究课题,可以研究学生、课堂、教材、教法、关系、效益。近年来,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即学术”的概念,就是充分肯定教学的研究性和学术性。
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素:教师胜任力和关系软实力
21世纪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在于解决新旧问题的能力、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和教学创新
能力。
21世纪是强调“生态”的时代。除了农业生态、环境生态,还有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教育生态。生态意识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意识,是其生命力的基本保障。如果把课堂比作生态园,园里的“生态因子”有哪些?是什么?是否有活力?可以说,教育理念是阳光,课堂环境是土壤,学生是种子,教学内容是养分,教师是园丁,教学方法是耕作技术,此外还有时节、温度等学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生态语言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用“你”或“你们”,什么时候用“我”或“我们”?又如,“你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这两种问法相比,哪一个更有技巧?再如,“你这样做是违规犯纪的!”“我们一起重温纪律条规吧!”这两种批评法,哪一个更容易让人接受?为什么?
教学有没有遵循学习的生态链条?比如: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循环,即输入—内化—输出—发现—再输入;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循环,即輸出—发现—输入—再输出。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要让这个链条滚动“已知—新知—未知—识知—共知”的齿轮。
近年来国际上教学强调思维的培育和训练,生态思维具有多样性。比如多向度、多维度、多层次、个性化、辩证、求证、质疑、反思、创新,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逐一具体体现?
以上强调教师的胜任力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思维体系、生态环境的构建,这些都需要“关系软实力”。
关系软实力中首当其冲的是“领导力”。教师是“课堂经理”,要自主做出各种计划决策,管事管人,保证效益。教师是“学术共同体”团体成员及领队,要有保证高绩效团队的领导力。作为专业人,领导力也是“专业影响力”,以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教师的领导力还表现在能够分析诊断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领导力”,教学改革创新的“变革引领力”,敢于善于放权,敢于善于推陈出新,在知识能力素养理念行为方面的“表率力” 。
关系软实力排第二的是“组织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是动态的,首先要学会“分组运行法”。比如同质同组法、异质分组法、依据立场观点派别分组法、组内分工法、组间交流法。对分组后进行的讨论需要“组织讨论法”:主持人、讨论人、记录人、代表发言人、讨论专题选择。随后要掌握“组织交流法”:个人陈述、团队合作、接龙、追问、反问、辩论。如果学生的讨论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还需要“组织展示法”:应用软件、自拍录像、访谈、调查、视频节选、新闻、案例、文献综述、观点碰撞、互动活动。对学生的展示,要运用适当的“评价法”:自评、互评、点评、评价标准、评价记录、评分过程与结果。组织得法的课堂状态应该是形散神不散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掌心”的水平,而不是表面的热闹。
要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系软实力还包括“驱动力”。管理学的“动力学”包括“外动力”,即通过目标设定,形成压力,布置任务,分数驱动 ;“内动力”,即利用人本的表现欲,挣分动机;“自动力”,即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原动力”,刺激人本的竞争欲,利益追求;“合动力”,即达成师生、生生、团队内、团队外、团队与团队的成功合作。
领导力、组织力和驱动力都需要“管理力”的体现,例如应对课堂“实然”状态的策略。遇到不参与、不回答、不提问、不作为、不表态的学生,不能不了了之,不能无能为力。对不回答问题者,如果是不会回答,让他请人帮忙,照着复述。对不参与活动者,让他知道不参与的后果,比如形成性评价某一组成部分的失分。对不对课程作贡献者,让他有所为,有为才有位(分)。管理原则是:惩罚只会阻止人不做什么,奖励能够激励人主动积极做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自我损失的代价:迟到早退,不参与讨论,不对课程做贡献,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设计和制作作品,拒绝采用类似现当代的学习方法和模式,都是自己的损失,最大的自我惩罚,对学费的浪费,对自己不负责任。这在课程导学和总结时要反复强调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分数权重,出现不及格者来质疑责问求情的,重述规矩,严格执行。
“演讲力”是具有“驱动力”的关系软实力。课程开场的艺术包括课堂头5分钟的精彩,目的在于热身,导引,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具体方法可以分为“叙事型”:自我关联,案例故事;“悬念型”:故弄玄虚,欲擒故纵;“质疑型”:对旧知识、旧结论、旧发现引发不同的见解;“语录型”:引用名人名言、专家权威论述、成功人士经验、老话、俗语;“触类旁通型”:交叉学科、其他学科、相关现象、举一反三,“刺激型”:选择视频动画,让大家有话可说、想说、会说、能说。
“亲和力”也是关系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教师最好能够提前到教室,争取在上课前与学生嘘寒问暖,个别交谈。课堂里,保持笑容可掬,穿梭游走,眼神交流,近距离问答。征询看法,不包场,不垄断,不自说自话。下课前,利用最后3分钟征询评价,虚心讨教。这种评价的小技巧包括:一张纸片,一句话,一个疑问。下课前还要布置任务:延伸话题,追问深思,联系实际反思,寻找更多差异案例,证据。最后,与学生建立QQ群、博客、交流平台。
五、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学
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认识教育”和美国科学家都强调“学习力”,即学会learn、unlearn、relearn的能力,也是人类第一生存力。unlearn就是指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relearn就是重新学习,不断学习,学无止境。还有“learn to learn ,learn to think,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即“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学会共存”。为此,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创新和出新。教师自己的教学不创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教法创新的原则是教有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施其法,自有教法, 教法必有据,有招,有利,有效,有口碑,有不可替代性。教学法从大到小分为methodology、approach、method、technique、skills,即有法理、法道、法术、法技、法力,层层递进,有道有术,术随道走,道在术中。有道无术,道即为空。有术无道,雕虫小技。
教法创新必须对学生有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终身学习。比如,笔记法类同于学术性,职场化的基本功 ,而不再是一如既往地记概念、要点、考点。新型的笔记法有一种思维导图法。可以在阅读、写作、听讲座、讨论发言、作品设计中将思维显性化,梳理化,逻辑化、清晰化。例如饼形图、层级图、因果图、枝干图、树形图、三角图、气泡图、圆环图、金字塔形图、阳光图、冰山图、房屋图、桥梁图、鱼骨图、眼镜图、树冠图、齿轮图、链条图、维度图、互动图、栏目图等。对学生有利的教学创新还有“课业作品化”和“展示交流”法。学生不再是记住所学,而是展示所学,学以致用,在做中学。
总之,教学创新要给课堂带来活力,要显示教师的魅力,要彰显课程的功力。以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学校还能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为目标。
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方法还少不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杀手锏。能否做到:(1)善于创设悬念:你想知道吗?为什么如此这般?为什么不?(2)善于提出思考题:主题思考,关联思考,反思,质疑 ;(3)善于追问:为什么?证明?案例?事实?观点?漏洞?(4)善于比喻:相似性,相通性,原理性 ;(5)善于关联:自我关联,关联学生,关联社会,关联未来。例如,作者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社会性别与语言沟通”引导学生对社会性别的形成、期待、偏见、关系,婚姻的成功与失败的规则进行自我关联的思考;“职场精英备战”引导学生分析人才比拼的角逐和选拔过程的语言能力、智慧交锋能力,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知己知彼,理解信息传导、意义解构、交际策略等进行与国际社会相关的思考。
六、结语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当学习学术的“先生”:先知先觉先行者。教师也要当学习学术的“后生”:与时俱进与后辈同步学习。教师要注重自己和学生的知识共建过程与结果。“新教育”的定义是“提高教育过程中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而是一起享受教学过程的快乐人。学生读死书往往是教师教死书的结果,学生怠学往往是教师厌教的结果。要解決“课堂危机”“教师身份危机”“师生关系危机”,出路在于“共同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