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8-09-17 09:03顾菊平堵俊华亮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路径选择

顾菊平?堵俊?华亮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所依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也不同。工科优势高校走的是因溯本而创新的道路,地方高校走的是因熟练而创新的道路,综合性高校走的是因集成而创新的道路。综合性大学集成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现了新工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包含了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与集成、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与集成、创新品质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电气类人才;集成创新;路径选择

2017年年初,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形成的“复旦共识”已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标志[1-2]。新工科建设与传统工科建设虽然具有显著的差别,但都指向工科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3]。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结合学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区别于工科优势高校、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是综合性大学必须解决的前提问题。本文试以电气类人才培养为例,探索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固有本质

大学的存在价值是通过大学的系统训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理论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建设者。为承载这一社会责任,大学总是通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4]。

大学都是通过设置不同专业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具备本专业的整体素养,逐渐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在本专业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大学专业人才培养虽然涉及的专业领域有所差别,但都面临着同样的使命,即无论办学层次高低、专业内容天差地别,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不同,但都必须培养本专业的创新型人才[5-6]。

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依据[7],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性地思维,都可以通过培训而具备创新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对专业学习对象都可能产生新奇的想法,都存在着用理想状态去取代现实状态的理念,并且依靠建立在丰富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想象力,构想某一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或存在样态,创造新的技术和工艺、创制新的产品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8]。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不过,创新型人才潜质的客观存在只是说明每个人都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但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需要大学的系统训练。通过创新思想的灌输、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实践的演练,锻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对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塑造,不仅表现为学生经过学习和训练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表现为追求创新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智慧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还表现为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既积极改变自己又积极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从而为创新活动准备素质基础。

二、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所有高等院校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是不同层次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有所差别。

1.创新精神培养的普遍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性

虽然不同办学层次大学都赋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卻不能千篇一律。

工科优势高校由于其处于高等院校的顶端,承载着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的重任,办学水平最高、生源质量最好,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理论发展的最前沿,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原始创新[9]。地方高校主要是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操作人员,虽然也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但重点并不在于科学理论的原始创新,而是主要反映在提高技术操作效率方面的创新。介于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综合性大学,虽然人才培养的重心也是为企业输送人才,但是其人才培养规格要高于高职院校。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更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需要娴熟的操作技能,更需要适应企业的多种技术和管理岗位;既能够理论与技术的融会贯通,也能够进行不同技术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地方高校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单一技术要求的能手的话,综合性大学则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多面手。

2.创新品质培养的普遍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差异性

不论何种层次的大学,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这些创新品质主要是好奇、开放、灵活、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等。只有对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具有开放的心态,采取灵活的思维方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并持之以恒,才会在创新方面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所以,创新品质培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虽然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为教育教学目标,但不同层次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却迥然不同。概括地说有三种路径:

一是因溯本而创新的路径。工科优势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端科技人才,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在掌握继承原有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溯本求源式的追究,探求科学理论的发生机理及规律,从而拓展理论视域,揭示新的理论观点,阐释新的实验发现,创新理论体系及范式,从而推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及突破方向。

二是因熟练而创新的路径。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是具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技术人才,其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熟练掌握及运用技术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发技术操作层面的技术变革、程序创新,产生多快好省的企业生产或经营的效果。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千百万次的重复,由熟生巧,由巧生变,最终实现操作创新、工艺创新、方法创新。

三是因集成而创新的路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他们为社会培养的往往是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多面手。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是集专业理论及工程实践于一身、集理工知识及人文知识于一身、集继承能力及创新能力于一身。通过创新的不同结构要素的有效集成,形成创新见解,落脚于创新实践,产生创新成果。

三、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集成路径

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走集成创新之路。

集成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美国高技术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10]。我国学者则对集成创新的本质作了比较系统的揭示,认为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从战略、技术、知识、组织四个层面将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有效整合,以达到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创新系统的重构,实现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的质的飞跃[11-13]。

集成创新的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引用到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方式,即通过知识、能力、品质等创新型人才诸要素的系统融合,完整塑造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品质、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人才培养范式。

1.实施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有机交叉融合,知识的交汇与集成逐渐生成创新思维,体现了新工科建设优于传统工科建设的本质特征

创新的可能性来源于人们的现实需要,创新的实现则来源于知识的接受、传承和积累。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把握创新对象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才能发现和把握创新的方向。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知识日趋分化发展,各种专业知识越来越专门化、精深化,这也说明知识具有按其固有规律永恒变动的特性。实现创新,就需要把不同类别的知识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知识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视域,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触发新的思维成果,为创新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这也是新工科建设优于传统工科建设的本质特征。

电气类创新人才知识的交叉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的融合,电气类专业知识与其他工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电气类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

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的融合。电气类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电气类专业领域发挥了基础作用,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并且为接受专业前沿知识准备条件。在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融合前提下,学生才能够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的发展脉络,理解专业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追随电气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围绕电气类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所思考和发现,使得创新走上前沿性的轨道。

二是電气类专业知识和其他工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电气类专业是众多的工科专业的一个分支,因为知识的划界以及独立的研究领域,所以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但是知识的分类并不表明某一特定专业可以独立存在。电气类专业更是如此,电气类专业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甚至和化工、建筑等专业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仅仅囿于电气类专业的狭小范围,就会影响电气类专业人才的视野,阻碍创新要素的生成。

三是电气类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融合。虽然电气类专业培养的是工科人才,但是,社会的适应性要求电气类专业人才也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吸收经济、法律、金融,甚至是哲学、心理、思维科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才能激发自身的创新智慧,获得创新的不竭

源泉。

2.实施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融合,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交汇与集成最终落脚于创新实践,彰显了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换的内在

逻辑

培养电气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知识间的融合与集成,而且需要能力间的融合与集成。能力的集成主要表现为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融合与集成。这也是新工科倡导的从“技术范式”到“科学范式”再到“工程范式”的逻辑转换的必然之路。

电气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其他专业一样,一开始总是着眼于理论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基础课知识、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电气类专业理论知识,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解读能力、理论感悟能力、理论融合能力,逐渐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每一项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既区别于其他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成为不同知识的连接点,使那些看起来死板孤立的知识相互连接、普遍联系,形成特有的知识体系,为创新思想的迭出准备思想条件。

工科专业特别是电气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理论能力,必不可少的还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技术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表现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开展课程实验、专业实验的能力,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确证专业理论的科学性。工程设计能力则是在整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性开展工程设计活动,以此来反映和检验电气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力度,工程设计方案与预期效果的契合度。技术整合能力则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工程实践元素的统合,形成单一实验或者单一的工程实践活动所难以产生的集成的效果。

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实现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集成。不能因为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割裂,而应当推进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渗透与融合。

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融合集成往往体现在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反哺、相互激发。实际上,学习和接受电气类专业理论的过程,需要不断验证电气专业理论观点的正确性,验证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并且为电气工程实践指明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步骤。理论的精髓往往已经表明专业理论知识的边界,从理论上揭示了正确或错误的界限,揭示了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而电气工程实践不仅验证知识的真伪,而且会提示电气理论知识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尤其是在电气工程实践中会因为工程实践的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结合产生超出预期的结果。既有可能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挑战,也有可能反映出现存理论发展的可能及蛛丝马迹,从而形成实践手段方法的创新、实践结果的创新,反过来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3.实现超越品质、专注品质、合作品质的融合集成,优秀品质的融合集成贯穿渗透创新活动的始终,凸显新工科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归宿

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能囿于电气专业领域的狭窄范围内。是否能够创新,不仅取决于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仅取决于拥有的专业能力,更要依靠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这也是新工科建设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归宿。

所谓创新品质,一是指勇于超越的品质。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始终具有不甘于现状,不断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在创新型人才看来,现有的科学理论、专业技术、规则制度既有现实的合理性,但都会存在着必然会被超越的宿命,因为现有的科学技术,既是以往人们认识成果的积淀,也是人们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起点。随着人们物质需要及精神需要的持续发展,随着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化,现存的科学技术一定会被更新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这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科学信念。同时,创新型人才的超越本质不仅投射在外部事物上,也反躬自省在自己的身上。只有执著于科学技术的超越、执著于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的自我超越,才能在创新领域有所作为。

二是指持续专注的品质。超越实现于专注。所谓专注,是指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创新事业具有坚定的科学信仰,坚定的创新信念,并在科学信念的引领下,围绕创新目标矢志不渝。创新性活动与常规性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常规性活动可以沿用过往的经验,遵循以往的活动方式,取得预期以内的成果。常规性活动已经排除了各种干扰,走出的是一条从已知到已知的重复坦途。而创新性活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从已知探求未知的艰辛之路,其间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因此,创新之路是攻坚克难之路,是不断解开科学奥秘的活动,这就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探索,不为偶然因素所迷惑,不为艰难困苦所压倒,不为屡屡失败所气馁,唯有持续的专注,集中于突破,不断打破常规,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光辉顶点。

三是指协同合作的品质。协同合作是创新活动主体间相互汲取智慧与力量的重要品质。就个体而言,创新主体都具有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性。面对浩瀚的科学领域、面对精深的科学技术,个人的力量都会显得十分渺小,个体的智慧都會显得苍白无力。唯有通过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才能弥补个体智慧与力量的不足。尤其是电气类专业技术,涉及控制、机械、计算机等各个门类的科学技术,即使在同一个领域的专业技能,个体也没有可能全部穷尽。因此,创新活动需要群体性的协作,只有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汲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才能够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创新型人才的超越品质、专注品质、协作品质缺一不可,但更需要超越品质、专注品质、协作品质的融合与集成。因此,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进取之心,才能养成不断超越的品质;只有在不断超越进取的科学信念引领下,才能养成学生百折不挠的专注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使其注意学习和汲取他人的长处,与志同道合的同事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最终在创新活动中不断取得过人的成绩。

综上所述,综合性大学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只有走系统集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始终注重知识、能力、品质的系统集成,才能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创新型电气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 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J]. 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2]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1-12.

[3] 徐晓飞,丁效华.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4] 陆国栋.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5] 孙清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 社会科学家,2015(11):142-127.

[6] 刘智运.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7] 田德新,张喜荣. 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85-87.

[8] 朱恒夫. 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0-95.

[9] 宋晨晖,王悦芳,朱玉山. 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设计艺术研究,2006,25(6):47-49.

[10] 戴吾三. 从科技史看创新的路径[J]. 装饰,2012(4): 18-22.

[11] 林向义,罗洪云,王艳秋,等. 集成创新的知识整合模式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1,29(3):16-20.

[12] 何卫平,刘雨龙. 集成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评析[J]. 改革与战略,2011,27(3):183-186.

[13] 江辉,陈劲. 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J]. 科研管理,2000,21(5):31-3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B131);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2017JSJG034)]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路径选择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
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