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中的一种,不仅对掌握语言学科有重要意义,也是深入研究其他种类学科的基础。当前国内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相比之前也愈发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相关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其具备初步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组成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有重要作用,阅读可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积极影响,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做铺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动自觉的开展阅读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之下,长期坚持就会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另外,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较高,教师的举动也有可能对他们造成深刻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文本的时候,也应该对这些读本做出充分了解,在面对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要游刃有余的回答。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的时候,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从读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完成以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得见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生阅读课文的步骤主要分为三个:第一是读懂,就是指学生在初步掌握汉字之后进行简单的阅读活动,这一时期的课文都较为简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第二是读通,学生能够初步熟读课文并且识记生字。第三阶段是读懂,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并大致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可以自由完成对简单课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耐心对课文采取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不仅给词汇的积累造成了阻碍,也会让小学生难以养成细致阅读的习惯,给他们今后阅读较难文本也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阅读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三、 依据实际情景来表演阅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都较强的学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在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对话中,只有亲身朗读才能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感情。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力上都超出了文字所带来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景来模拟文本中的场景,让学生站起来表演阅读。而语文课程当中的总目标规定:学生要能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语文,运用语文。阅读实践其实就是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把更多课堂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徜徉在诗意的海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内容基本上以声情并茂为主,以表演形式更能淋漓尽致展现出课文中独特的思想感情。表演作为一种抽象化的表现形式,能把读者情绪带入文本中,而听者也能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获得比文字更多的感悟。
四、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学生在期末考察中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写作水平也会因为平时的阅读积累相应提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建立在主动、和谐环境基础之上。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对其进行指导,以免学生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并将精读略读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促使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为快速解决阅读题奠定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长年累月沉淀的成果。阅读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它是滴水石穿式的坚持。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语文教师随时在早读课进行监督和检查。
五、 以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视野
其实,短短一堂语文课带给学生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加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认知,还得从课外来补充。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趣味性的读本往往能最大程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也是童话故事书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可以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创办“读书角”“读书日”等活动,学生把喜欢的刊物放在读书角,又可以从读书角获得新的读本。这样一来,不仅就扩大了课外阅读资源,还推动了班级良好阅读氛围的建成。
六、 结束语
总的来说,阅读能够帮助小学阶段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感知自然。因此,身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通过对字词句的反复练习来让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1(8):164.
作者简介:张燕,河北省黄骅市,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才元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