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 朱兴涛
【摘要】我国村干部的角色的变迁始终与一定时期内乡村社会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关联。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干部应然角色的澄清并建立切实有效的村干部培养体系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应遵循乡村振兴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健全完善农村干部培养的内容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储备体系。
【關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村干部 角色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村干部角色的变迁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干部角色发生哪些转变?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又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建立起农村干部培养体系?就此,2018年濮阳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招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新型人才培养培训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导师朱兴涛老师的带领下,对吉林省闫家村、郭家村、安徽省南塘村、小岗村,陕西省西社村、卢家社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干部角色的转变及农村干部培养体系的建立展开讨论。
一、建国以来村干部任务与角色类型
“村干部的角色与一个时期的国家中心任务及这个中心任务下面的地方实践有关”。
建国以来,我国村干部角色的变迁始终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的来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
建国初期,为提高粮食产量,我国农村逐渐建立起了人民公社体制。其中,村干部由上级直接任命,负责管理农村生产、文化发展,辅助上级开展基层政权建设。这一时期内,国家力量掌控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村干部角色代表着强大的国家意志与权威。以萧凤霞、杨善华等为代表的学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之前村干部主要担当着“国家代理人”的角色。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重新回到调整粮食的供求关系上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国家赋予了合法身份,促进“村民自治体制”代替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村干部开始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在理论上实现了从“国家意志”代表向“村民意志”代表的转变,即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村庄的当家人”。与此同时,村干部工作接受乡镇领导,担负着“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的工作”的任务。就此,徐勇提出了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即“国家代理人”和“村庄当家人”身份同时存在,王思斌将其归纳为“边际人”,吴毅发现此状态带来的“双重边缘化”,提出了村干部的“撞钟人”或“守夜人”角色。
(三)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长期以来粮食供给不足现状基本得到控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转向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民生建设。与此同时,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促使农民身份多样性的转变,农村利益关系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求又赋予村干部新的历史任务。村干部角色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政治角色、经济角色、社会角色共同成为村干部的角色身份,具体而言包括:申静、陈静提出的“弱监护人”、陈永刚、毕伟提出的“乡村社区利益的保护人”、田原史起提出的“代理人、当家人、经营者”等。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干部的应然角色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什么样的农村干部队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表述为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关键。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者与管理者,村干部是带动乡村农业发展的“领头雁”,村干部要具备扎实的农业知识技能、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的多维视角、引导社会资源向乡村流动的能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农村繁荣的“建设者”
2030年,中国城镇化预计可达到70%,即便如此,仍将有4亿到5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农村不能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村干部要积极投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农民利益的“维护者”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层自治制度下,村干部的一切权利由村民赋予,对村民负责。这就要求村干部作为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要心中时时有农民,事事为农民考虑,真实地表达农民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三、新时代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的“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求,品行端正、能力出众、具有综合素养的新型农村干部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健全完善农村干部培养内容体系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总体布局对农村提出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对农村干部培养内容体系的重要指导。因此,农村干部培养体系要以任务为导向,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村干部综合素质培训活动,着重提高农村干部的任职能力、职能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与监督考核的制度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面对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完善农村干部培养的激励保障与监督考核制度体系。一是要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加强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二是要构建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明确优秀村干部标准,大力宣传村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对“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农村干部乡镇优先提拔任用;三是要落实“三个区分开”的重要要求,农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四是要提高农村干部物质生活保障,建立起完备的工资增长制度、退休补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五是要完善农村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推动考核标准多元化、客观化。
(三)建构村干部培养的操作系统,多方共建农村干部培养的组织体系
“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制度内容,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组织”,培养农村干部必须以建立村干部培养组织体系为基础。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干部工作的领导,高瞻远瞩地进行顶层设计,不失时机地进行组织推进,体现党对农村干部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村工作和农村干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落实机制;二是要依据农村干部培养目标,在“乡、县、市”区域分别建立起乡村干部培养组织机构,做到总体统筹、分工协作、相互配△;三是要依据层级高低明确信息、资源流动方向。一方面,村干部培养状况由乡镇一级组织收集上报至上级组织,上级组织根据培养现实情况做出反馈,适时制定、完善新一轮的培养内容;另一方面,上级组织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实际情况对下级组织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四是要团结社会力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寻求与农技推广中心、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等组织合作。
(四)凝聚天下英才,构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的储备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当前,要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开发人力资本,凝聚社会力量。一是要定期选派政府各机关优秀干部担任村委书记、党建指导员等;二是要打破地域、职业限制,鼓励当地农业致富能人、退休官员、返乡企业家、知识分子等“新乡贤”群体参与村干部选举,担任村官;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吸纳高等人才进入村委领导集体;四是要嚴格落实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为村干部人力资本的开发提供制度保障;五是要加强村干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对能力优秀、技巧熟练、经验丰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保证村干部人才的及时补充,构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