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师幼互动,成就精彩科学区域活动

2018-09-14 11:11雷彩银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构建方法

雷彩银

[摘要]大部分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摆弄物体,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区域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等特点,为幼儿实践操作、主动探索、积累经验,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每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遨游其间、乐此不疲。而“孩子王”(老师)在他们的“乐园”里“添砖加瓦”,通过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成就了精彩的科学区域活动,使孩子们真正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玩”,快乐学习。

[关键词]构建;有效师幼互动;方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师幼互动美情怀

1.创设丰富的区域環境。科学区的创建可以丰富幼儿室内区域活动和游戏的内容,满足幼儿好奇心和爱摆弄物体的愿望。因此,科学区活动空间要尽量宽敞,室内要有独立、安静的探索发现空间;区域材料柜、操作台的摆放要便于幼儿操作与交流,要有充足的桌面操作和部分地面操作空间;实验操作区要临近水源、光源和电源之处。另外墙面环境布置要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示范、提示、引领的支持,能引发幼儿与之互动。

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环境,离不开公平、宽容、快乐与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精神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尝试和别出心裁。例如,在进行“谷子宝宝成长记”的实验过程中,班上大部分幼儿都在认真地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可贝贝小朋友却拿着剪刀在剪谷子,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我:“蚯蚓的身体断成两截仍能活,我想看看谷子宝宝断成两截还会不会发芽?”对她这个别出心裁的尝试,我不但没有批评她,而是当即肯定她的探究行为。面对幼儿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便是有缺点,尝试是失败的,也应该宽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鼓励和支持,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信念,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从而,进一步刺激幼儿探究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师幼互动齐努力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能唤起幼儿探究的欲望,而且要有操作性、变化性、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1.材料的适宜性。实践表明:并不是区域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本阶段的兴趣点,在最近发展区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例如,小班幼儿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同中、大班相比形状上要更大些,色彩上要更鲜艳,形态上要更逼真、更有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和保持活动的持久性。再如,同样是区域活动中分类练习,根据小班幼儿适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或颜色或名称或数量)的特点,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只有一个特征上的差异,而其它特征相同。到了大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便是双维或多维的区别,让幼儿富有挑战性地进行多角度分类或层级分类。

2.材料的多样性。由于幼儿生活经验、个性特征乃至性别特征的不同,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因此,教师需根据活动目标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来选择,即一个目标多种操作材料,既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操作材料,又使幼儿能朝着目标发展。例如,大班的“陀螺转转转”一课,我把幼儿分成三组,A组自制陀螺:提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面,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制陀螺,然后玩一玩、比一比,看哪种形状的陀螺转的时间更长;B组奇异陀螺大赛:幼儿自选用萝卜、茄子、苹果等蔬菜或水果切成圆片,插上牙签,做成一个蔬菜或水果陀螺,看看哪一种陀螺转动得最好;C组变色陀螺:让幼儿用多种绘画工具和各种彩色纸自由装饰陀螺面,观察陀螺旋转时,陀螺面颜色及图案的变化。

3.材料的动态性。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变化、适时更新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经验水平的提升、兴趣点的变化等情况及时更新、调整材料。如果幼儿缺乏兴趣的原因是活动材料的目标过低,已经无法满足幼儿最近发展的需求,那么,教师就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增加难度,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例如,中班科学区《好玩的听音筒》,幼儿尝试几组听音筒配对成功后,接连几天幼儿都不愿意进区活动。为了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及时增添了玻璃瓶、棉花、泡沫球、纸盒、黄豆、玉米、沙子、记录笔、纸和自制乐器的简单步骤图,鼓励幼儿根据自制乐器的步骤图大胆尝试,制作出更多有趣的打击乐器。

4.材料的层次性。分层投放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例如:中班科学自主探究活动“哪些东西会溶解于水”。

第一层材料,教师为幼儿投放:装有水的烧杯、盐、白沙糖、冰糖、淀粉、大米、红豆。

教师提问:“这些东西的名字叫什么?看一看、试一试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东西不能溶解与水?”

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有些东西搅拌后会慢慢溶解于水。比如淀粉、白沙糖、盐。

第二层材料投放,教师加了酒精灯、大烧杯、热水、计时器。

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刚才搅拌不易溶解的东西加热后慢慢能溶解与水,如冰糖;同一种东西放在大小不一样的水烧杯,大烧杯溶解的快,小烧杯溶解的比较慢。

第三层材料投放,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能锤和碾碎东西的工具,比如,小锤子、臼锤、手动压榨器等。

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有些东西研细、研碎能加快溶解的时间。

5.材料的推介。科学区的材料物化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般都有明确的操作程序和要求,有些还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所以,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前向幼儿介绍材料的操作方法,明确操作的具体要求。教师在介绍新材料、新内容时,要适当把握“推介程度”,为幼儿留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只要幼儿能通过努力自主获得的,教师就不要急于进行示范或讲解。同时,还要鼓励幼儿根据活动内容自主取用活动材料,这是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一个好机会,需要教师耐心观察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给予幼儿帮助和指导。例如,有的幼儿进入区域后会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说明幼儿对活动熟悉、目标明确;有些幼儿可能会犹豫不决,也可能会茫然不知如何选择和操作,说明幼儿对材料不太了解,对于操作方法也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交叉介入指导,与幼儿一同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困惑,展开积极的师幼互动,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活动。

三、耐心观察和指导,师幼互动共成长

1.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教师指导幼儿科学区活动的前提。在活动中,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判断指导时机。例如,小班幼儿科学区 “好玩的百宝箱”。教师观察到当幼儿在熟悉了箱中的物品后,他们就失去摸一摸、猜一猜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及时提供“点菜单”,让幼儿根据点菜单上的食物摸出相应的物体,当幼儿常常对摸出的物体谁多谁少争论不休时,教师引导幼儿玩“抓一把”的游戏,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摸出物品的数量,决定胜负,及时奖励,幼儿乐此不疲!

2.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教师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更不要急于把现象和结果告诉幼儿,而是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引导到科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探索过程进行学习,寻求答案。例如,在进行“钟的游戏”时,幼儿提出了“钟的指针为什么会走”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幼儿寻求答案,师生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机械钟、石英钟、电子钟,布置成一个钟表城,让幼儿自由地观察、拨弄时钟,同时,提供型号不一的螺丝刀、镊子、放大镜等工具,鼓励幼儿用工具拆开时钟,自由地观察探索。过了一会儿,幼儿惊喜地发现,机械钟是靠内部发条带动齿轮转动,使指针运转,需要人工操作;而石英钟和电子钟是靠电池作为能量,用电流作为推动力,使指针运转,没有电池,指针就不会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愉快的体验,寻求到了答案,而且,独立探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灵活把握介入指导的角色。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伙伴、旁观者、导师等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在介绍新增内容、新材料时,教师常常需要以“导师”的身份直接讲解或演示;在幼儿遇到困难,一时找不到解决途径时,教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简短的语言或动作予以提示或暗示;当幼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坚持到处游逛时,教师要以“伙伴”的身份陪伴幼儿一起活动,用语言鼓励幼儿做事坚持到底,或者巧妙地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逐步培养幼儿做事的坚持性。例如,中班科学区“会滚动的球”。几名幼儿拿着圆球在KT板斜坡上滚球,几番下来,圆球就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到处滚动,始终不进“球门”,孩子们忙于四处去捡球,累得气喘吁吁。这时,老师和幼儿一起分析“圆球不进球门”的原因,尝试解决的方法。第一次幼儿用两块长方形积木将奶瓶做的“球门”固定住,尝试几次滚球后,球有时会滚进球门,有时又不那么听话。为了让进球的概率增加,第二次几名幼儿又拿来了2块长方形积木,两边还用圆形硬纸筒当作“围墙”,把“球门”固定住,防止球把“球门”撞动。接下来,幼儿在滚球中不断调整滚球的力度、速度,进球的概率越来越高了,每一次进球都给孩子们带来开心、快乐、喜悦和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玩伴”、时而以“导师”的身份介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尝试从“简单球门”到“加固球门”、从“无围墙”到“有围墙”这一探索过程,孩子们就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在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调整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球门”,同时,还表现出专注、坚持、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4.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因为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可以引导幼儿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的第二轮实验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用某种方式进行保持温度的实验,而是提了一个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使种子快快发芽呢?”问题一提出,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经验说开了:“把种子放在太阳底下晒”“放进微波炉里加热”“给它穿衣服、盖被子”“不停地加温水、不能加热水会烫伤种子的”……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教师并不当即肯定和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供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试验,让幼儿在试验、操作、观察、分析、探索的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得出了结论。同时,获得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其次,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使幼儿答题时有明确的思路,能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再次,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而不是固定、唯一的,要指向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引发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幼儿对认识对象、探究对象的特征的描述,以及对不同对象特征的比较。每个幼儿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对象、比较对象,并且,可以展开创造性的联想。

5.支持幼儿记录获取信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将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幼儿得出探究的结论,帮助幼儿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作比较,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大班科学区“钟的游戏”。有的幼儿提出了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于是,我们进行了“影子游戏”,即选择一块空地,在晴天的早晨画了一个圈,在圈中插上一根木棍稍向东倾,引导幼儿每隔一个小时观察一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惊奇的发现,木棍投在地面上的影子的方向不同,影子的长短不同,但影子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幼儿的观察、发现、操作、讨论、交流为主线,当幼儿发现影子的变化与时钟钟面上的指针运转的方向相同时,他们兴奋极了。

四、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师幼互动共提升

教师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为幼儿创造交流与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知的物体、现象、特征以及如何操作、如何发现、如何推理等与同伴相互交流。例如,建构区《水上造高楼》。几名大班幼儿拿出水上造高楼的材料放在地上,接着韬韬拿着脸盆到卫生间装水,一会摇摇晃晃地端了小半脸盆的水放在地板上,水不断地晃动,几个小朋友拿起一块KT板迅速地放到水里,看着放下去的KT板也跟着水在晃动,他们做了个向后退的动作,停下来观察,等到晃动慢慢停下来时,开始用纸杯做第二层的柱子,可是在建第三层的时候,柱子偏到了一边,再往上建时,房子就歪了,建到了第五层,房子倒了。教师在分享交流环节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房子不倒下?”然后同幼儿一起回忆、梳理已有的经验,启发幼儿搭建时要注意底板的平衡、重量的分配、同伴的合作。在几番尝试、调整后,水上高楼终于建成了,孩子们高兴极了!在分享交流中,辰辰小朋友开心地分享了他几次水上建构的过程,并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操作的每一步骤。最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梳理经验:“原来,当房子的总重量还没达到一定重量时,都能安全地浮在水面,可是越往上建,房子的总重量就越重,当超过一定重量时,最底下的KT板就往下沉了,房子也就倒了。

可见,这种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做法,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较为清晰地理解科学的概念,逐步获得全面、科学、初浅的知识经验,使得他们的思考、表达、交换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交流和讨论还可使教师发现幼儿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思考下一步活动计划和提供材料,从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秦继芳.有效和谐的师生互动[J].才智,2008,(24).

[2]朱继军.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J].学周刊,2015,(03).

[3]李霞,曹能秀.罗杰斯“师生观”及其对我国师幼互动的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4]何珊.基于情感视域下的师幼互动关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2).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构建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