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晓 李常旭
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促使积极情绪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情绪与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有着密切的联系。Fredrickson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开启了积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的研究,随后Gable的动机维度理论为积极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探索近些年基于这两个理论视角下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的影响的研究,包括对注意范围、注意灵活性以及注意偏向的影响,并以此对未来研究进行合理的展望,以期给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情绪;注意范围;注意偏向;注意灵活性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近些年,对于积极情绪的研究显著增多[1],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积极情绪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早期研究者对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仅仅简单的认为积极情绪是一种高兴愉悦的体验,例如通过电影激发其愉悦的情绪体验[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可以作为一种状态或者一种特质来衡量,积极情绪与外倾型存在强烈的相关。积极情绪反应了一个人热情、活跃和警惕的程度,以及与环境愉快接触的水平,由热情、能量水平、警觉度、兴趣、喜悦、决心等成分组成。Barrett和Russell按照效价和唤醒度从兴奋到镇静的不同程度将积极情绪分为轻松、安静、满足、安心、愉快等。总之,积极情绪是一种综合的复杂心理现象,在认知上表现为认知评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情绪上表现为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行为上表现出趋近性。
二、积极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情绪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发现这种隐形的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并且发现了情绪与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Cameron提出一个假设,情绪会降低大脑的部分能力。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临床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对知觉和注意力过程有不同的影响。Easterbrook在其研究中发现消极情绪状态会使人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发现开启了情绪与注意影响研究的大门[9]。
(一)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
Dterryberry 和 Tucker最先发现了高唤醒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拓宽注意的范围。许多实证研究也为此结论提出了初步的证据,Scheffte和 Dember使用整体-局部视觉处理范式发现消极情绪,例如,焦虑和抑郁,表现出与注意狭窄相一致的局部偏爱的特点,而积极情绪,例如,主观幸福和乐观,表现出与注意扩展相一致的整体偏爱的特点。Fredrickson对早期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扩展个体的注意范围和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例如,快乐产生了玩耍的冲动,兴趣产生了探索的冲动等,并且反过来这些思维活动序列也为个体建立了持久的个人资源,包括物理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随后,Fredrickson进行的两个实证研究也发现,与中性情绪相比,积极情绪拓展了个体的注意范围和瞬间思维活动序列,而消极情绪缩小了个体的注意范围和瞬间思维活动序列,该研究支持了其理论。
然而Gable发现,之前研究诱发的积极情绪都是低趋近动机的情绪。Gable认为具有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应该会缩小注意力的范围,因为有机体在接近目标物体时会排除不相关的刺激。其研究发现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会缩小注意范围,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会扩展注意范围。因此,Gable建立了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根据这一理论模型,刘芳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Flanker任务探索高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的早期和晚期加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趋近积极情绪窄化了早期注意加工范围,在注意加工的晚期选择阶段,高趋近积极情绪增加了对干扰的控制能力,而低趋近积极情绪下个体调用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以加工周边刺激。
(二)積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
Posner和Shallice等人认为注意灵活性是一种在需要执行认知操作中适时转换注意焦点的能力。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于提高注意灵活性有正向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具有反向作用。Baumann和 Kuhl验证了积极情绪增加了认知处理的灵活性这一观点,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为个体提供了克服整体优先的能力,并且当任务需要时,能够对局部特征作出快速的反应。这一结论也符合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的观点。但是Gable的情绪动机维度理论的出现,也让不少学者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马广元等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两项实验结果表明,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相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降低,实验结果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在进行情绪与注意灵活性的研究时,还应考虑两者的关系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差异、任务难度等。国内学者马广元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究了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注意加工中受到不同动机强度情绪的影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对场依存个体的注意灵活性影响更大,并且场依存个体的注意灵活性也更容易受到低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的影响。因此,认知方式是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与注意灵活性关系的调解者。马广元等人还探讨了任务难度对情绪与注意灵活性之间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任务难度调节着情绪与注意灵活性间的关系,即在容易任务情境中,积极情绪下的有效性效应值显著小于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下,说明在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增加;而在困难任务情境中,三种情绪下的有效性效应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个体的认知方式和任务难度都对情绪和注意力灵活性起着调节作用。
(三)不同类型人群对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
对于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注意偏向时由于特定的注意警觉引起的,还有些学者认为注意偏向是由于注意的解脱苦难所导致的,即注意维持。Haim Y和Lamy D认为注意偏向是指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对某些特定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表现对注意的选择,例如威胁或与其相关的刺激。因此,注意偏向是注意选择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有心境障碍或者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不同情绪刺激出现的注意偏向。Lyon等人现躁狂症病人对于消极信息存在注意偏向。Kmapman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对情绪相关材料具有注意偏好,导致脱离这类材料有困难。Garcia-Blanco发现了抑郁期患者在悲伤面孔反应中错误更多。在儿童和成人研究中都发现处于抑郁期的患者对与其情绪相关的信息发生了注意偏向。Stein T和Z wickel 等人研究发现给予被试呈现中性和恐怖面孔时,被试对恐怖面孔存在注意偏向。根据这一结论推测,当目标中存在情绪刺激时,个体会出现注意偏向,表现为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注意捕获。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热衷于研究不同类型人群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谭群等人在研究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偏向中发现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苗小翠等人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研究发现在有效线索提示下,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在无效线索提示下,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根据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也有学者提出了被试是否对不同动机水平的积极情绪产生的注意偏向也提出猜测。王晨晨等人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分别从高趋近水平动机和低趋近水平动机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发现个体对高趋近动机水平刺激没有出现注意警觉,也没有出现注意维持。
三、未来研究展望
近几十年来,有关积极情绪与注意的研究数不胜数。综合大量文献发现,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关于积极情绪和注意的有关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项研究中所采用的操作定义都不同,这对结论的统一以及验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有关积极情绪的理论还有待发展,情绪的动机维度理论是在扩展-建构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拓宽思维,继续发展积极情绪的理论,努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后,现存的关于积极情绪和注意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积极情绪进行划分,如按照是否具有趋近动机进行划分,这样就分别验证了扩展-建构理论和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第二种是对注意进行划分,正如本文所研究的三个方面,注意范围、注意的灵活性以及注意偏向。第三种加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按照不同人群分类进行研究,按照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心理一致感、身心健康等将被试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探讨不同类型的人群在积极情绪的状态下对注意的影响;还有些学者热衷于对注意的任务进行研究,按照任务的难度、任务的负荷量等分类方式来探讨积极情绪在不同任务要求下对注意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采用同一种实验范式分别研究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注意灵活性以及注意偏向的影响或者考虑更多的调节变量。
四、总结
关于积极情绪与注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教育事业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的激发学生的情绪以影响其注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工作中,领导者可以对其员工进行合理的情绪激发,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小艷,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5):810-815.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