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路红
(宜兴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无锡 214200)
耳鼻喉科急症疾病领域,突发性耳聋占较高发生比例。其也可按特发性突发性聋定义,指突然发生的、未明确病因的感音神经性非波动性听力损失,临床以单侧听力下降、耳鸣、呕吐、眩晕等为主要表现,促使患者生存质量迅猛下降,感知和舒适度明显改变,负性情绪严重。在治疗过程,重视行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增强医护有效率意义显著。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就此展开探讨,现作如下回顾。
选择突发性耳聋56例,均与《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头颈外科学分会2015年制定)[1]诊断标准符合。随机分组,观察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32-75岁,平均(51.5±6.7)岁,病程平均(2.6±0.3)d;听力损失25-55dB18例,损伤56-70dB10例。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51.7±6.5)岁,病程平均(2.4±0.5)d;听力损失25-55dB16例,损失56-70dB12例。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1与上述中华医学会制定诊断标准符合;○2病程<3d;○3具阅读表达能力;○4知晓并理解本次试验目的,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由内耳、中耳炎症及其它病因引发的听力下降;○2先天性耳聋;○3其它系统有严重进行性疾病。
对照组应用耳鼻喉科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健康指导、日常照护,注意事项告知等。观察组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的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1.3.1 心理护理干预 (1)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以友好的态度、亲和的语气赢取其及家属信任,以消除对诊疗环境的陌生感,缓解紧张情绪。(2)增强沟通效率:交流时需与患者面对面正对,音调略提高,语速放缓,唇形尽量明显;另外,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使患者可理解护理人员所表达内容,增强安全感,平复焦虑心理。(3)评估心理特征:引导式问询患者内心所顾虑问题,鼓励其将疑虑或不适主动倾诉,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对心理特征做出评估。(4)针对性制定疏导方案:依据评估结果,对疏导方案个体化制定,如过分担心预后者,可请同类型康复理想的病例现身说法,告知抗病经验,在榜样力量支持下,促患者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悲观者,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帮助其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以使其全身心投入医护全程。(5)注意力转移疗法:可通过播放视频、阅读书籍、听音调适中的音乐等方式促使患者注意力转移,减轻不愉悦的体验。(6)用药指导:强调遵医用药重要性,就每种药物使用方法、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讲解,如利多卡因、西比灵等均可能引发过敏、头晕头痛等,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
1.3.2 健康宣教 (1)基础知识教育:就突发性耳聋、听觉生理基础知识展开宣教,包括病因、诱导因素、转归等。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发放健康小手册、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开展,通过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缓解思想压力,增强遵医依从。(2)康复指导:就保护患耳残余听力及健耳的方法向患者进行指导,帮助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如日常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戒除烟酒、禁刺激性食物;尽量缩短接听电话时间、减少接听频次;加强体育锻炼,确保休眠充足;避免做不当挖耳动作;对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积极预防;避免对耳毒性药物滥用;远离高分贝环境等。(3)耳部照护方法:教会患者按摩耳部的方法,通过每日揉搓,对血液循环加以促进,使耳部供血功能增强,加快听力恢复进程。(4)适应力训练:嘱患者自觉听力有异常或听力下降时,可及时到院就诊,并定期复查。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者,需引导其正视病情,同时讲解佩戴助听器知识,以促患者正常生活恢复,提高适应能力。
(1)心理状况评估: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干预前后两组心理状况展开评估,其中SDS以53分为临界值,SAS以50分为临界值,此值以下分值越低,表明心理状况改善越理想。(2)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
治愈:经护理0.25-4kHz受损频率听阈达正常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听阈听力提高幅度>30dB;有效:受损频率听阈听力提高幅度在15-30dB之间;无效:受损频率听阈听力提高幅度<15dB或无变化。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量资料心理状况评分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有效率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均有
下降,观察组降幅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况评估 (±s,分)
表1 两组心理状况评估 (±s,分)
注:*P<0.05。
组别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28) 55.9±7.1 36.2±6.0* 58.3±5.4 40.2±3.5*对照组(n=28) 55.8±6.5 49.5±2.3 57.9±5.5 49.1±3.1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5%,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有效率对比 [n(%)]
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在短时间内迅猛减退,多有恐慌、焦虑、悲愤心理,不良心理又可引发植物神经调节功能方面的异常,进而造成神经营养不足及内耳缺血,影响了疾病康复进程,故重视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本次研究中,通过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包括营造良好护患环境、建立有效沟通、评估心理状况、针对性制定疏导方案、应用注意力转移放松疗法、药物指导等,可使患者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降低引发不良心理的主观因素,增强患者配合热情[2-3]。行健康宣教,可提高主观能动性,对疾病角色可接受并尽快适应,为各项医护措施的顺利实施创造了理想条件。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心理状况评分、医护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重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增强护理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