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及其启示

2018-09-14 12:13明,李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足球运动教练足球

张 明,李 改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足球界盛行一句“谁抓住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足球未来,谁失去了青少年谁就失去了未来”,不难发现青少年和足球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和责任归属。近几年来,打开中国教育部和体育局官方网站,更新内容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校园足球。校园足球作为国家足球最为根本的人才输出基地,向下承载着万千学子的身体素质,向中承担着教育部门的改革先驱,向上寄托着伟大的中国梦。对1995—2015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关青少年校园足球的213篇论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校园足球在足球安全保障、足球场地建设、经费投资利用、师资培训学习以及体育教育观念五个方面存在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中央就开始重视足球工作,但几十年的足球改革并没有让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强国之列,足球政策一直在推进和完善,但是足球大环境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归根到底原因究竟在哪?作为邻国的日本在校园足球上有不少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1 校园足球发展概况

1.1 日本校园足球发展概况

据资料显示,足球于1873年进入日本,日本发展足球的摇篮就在校园。在日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发展下,截至目前,日本青少年足球人口在数量上已经突破44万,足球队注册数达到28.3万(表1、表2)。同时,包括少年队、青年队、俱乐部队、国家队在内的日本足球已经全面崛起,成为亚洲霸主,并跻身世界强队之列[2]。日本现行的国家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于1980年正式实施之际,“三位一体”中的校园足球层次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足球、国家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平行推进的,直接对接于日本国家足球队。在学校足球运动选材和指导上,日本足协在全国各地(学校)开设的不同级别的训练中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足球学校都配备了质量优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定位高于俱乐部训练中心,办学旨在提高日本国字号足球水平,成为世界一流。培养体系充分结合国情、民情,依据学生的年龄采用分层分段教学模式,也可细分为小学足球、初中足球、高中足球和大学足球。经过百年的发展,全国性校园足球赛事不断壮大和被熟知,各级校园足球联赛很好地形成了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局面,开展火热,反响颇大。其中高中足球联赛可以带来4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转播,其对足球运动的影响和传播是不容小觑的。在日本各类学校中,形成了以大学为龙头,涵盖中学、小学完整的学校足球体系[3],走出了像长友佑都、远藤保仁、冈崎慎司等足球明星。目前,日本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学校足球为主体,职业俱乐部后备梯队为辅助的“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4]。

表1 日本足协官网显示足球队及运动员注册数

注:表格数据来源于日本足球协会(http://www.jfa.jp)2017年业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

表2 日本足协官网显示五人制足球队及运动员注册数

注:表格数据来源于日本足球协会(http://www.jfa.jp)2017年业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

1.2 中国校园足球发展概况

“校园足球”一词的出现是在2009年,之前一直沿用足球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研究与讨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问题,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归纳得出:校园足球发展前后经历五次发展高峰期,每一次高潮出现前期都有国家文件(表3)的诞生。在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国家制定的相关足球政策和文件很好地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发展,中国足球整体水平曾一度领先亚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体育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条件[5]。从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以足球为突破口的体育改革开始,中国足球逐渐走向以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为主的道路,前期建立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受到冲击,培养的后备人才出现萎缩,校园足球进入低迷期。2000年后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恶化,让校园足球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2009年校园足球工程的开启,有效促进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校园足球成为了国家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基础。2015年国家发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重点提高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提出到2020年达到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硬指标。首次提到要形成有利于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国家政府越加重视校园足球在整个足球运动发展中的位置,越加重视校园足球发展的长中短期目标以及发展的具体要求和落实。

目前,在政府正确指导和有利支持下,确立了8 627所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大大改善了青少年足球环境和提高了社会关注度。校园足球,中国足球新生的太阳。

表3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支持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

2 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园足球

从字面上来分析,“校园”属于教育系统的范畴,而“足球”则属于体育系统的范畴,“校园足球”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6]。校园足球带有趣味性和大众性,易被学生接受和传播,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2.1.2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从百度百科查询可知,“后备”指预备补充的人才、物资等。“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结合诸家之长,本研究认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可以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事物的标准样式,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后备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2.2 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主要差距

2.2.1 人才管理体制的区别

日本学校足球管理体制清晰,体教分工明确,它经历了从国家直接参与领导管理到吸引社会各因素参与的过程。形成以日本足协与地方足协为统筹安排,文部省(教育最高管理机构)为后盾,学校足球协会支持参与的组织结构。日本足协通过协调全国各地区的教育委员会,使下达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地区足协、学校足球联盟及其他协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日本足球协会在1976年依据本国的国情、身体特征、足球基础等因素制定了切合本国实际的“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并于1980年开始全面推广。日本足球协会在很久之前就制订了针对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青训大纲,全国划分为9个青训中心,全国各地都严格按质按量完成了大纲要求。日本足协每年都会定期向学校下拨大量经费以供校园足球的发展需求,很好地保证了运营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球员的管理,日本足协明确指出学生如果要参与周末、五一黄金周或假期举行的各种足球竞赛活动,前提是必须要接受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教育,这很好地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球员的正常学习。各级中小学也有非常专业的联赛制度,由于参与人数众多,这类联赛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校园足球模式侧重竞赛组织,教育部的模式着重体育课改革。由此造成了校园足球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上级部门在校园足球的规划和落实中,存在“分力”,无法有效而科学地落实足球改革初衷。在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各级领导小组虽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共同组建而成,但是其下设办事机构——全国校足办依附于中国足球协会,而地方校足办基本上或设在足协,或设在体育局的相关处室,因此,实际上体育部门处于管理主导地位,具体由足协承担起“既管且办”的角色,联合领导小组形同虚设[8]。

2.2.2 竞赛和选拔标准的区别

英国相关部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进入足球学校的前提是保证学业再踢球。学生临近义务教育阶段末期,根据有足球运动发展潜力学生的发展意愿及教练员的参考意见,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足球训练。从而保证了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文化底蕴和足球的文化活力。在中国,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学生通过单招挂靠大学读书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片面选择标准只会让运动员偏离足球道路。

日本的学校体系中从小学就有足球社团,这些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训练体系和球队历史。因为日本校园足球的百年积淀,才慢慢诞生了诸多的校园足球赛事及校园向职业联赛输送人才的渠道,有足球运动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可以一直踢球,很好地提供了足球运动开展的平台和人才的发掘基地。日本足协每年都会从这些基层的组织中,公开公正选拔优秀足球人才效力于国家队。在中国,由于学业压力、家长观念等因素,中小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足球社团的乐趣的,在大学也许可以听到足球社团这一名词。

英国和日本足球发展都严格遵循一个原则:先学业,再事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英国、日本球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发展起点,这样的培养和选拔模式和中国“先踢球,再读书”是完全不同的。

2.2.3 (足球老师)教练员的不同背景

日本足球教练每年都有坚持国际交换计划,做到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日本足球教练必须获得相应的证书才能指导对应的球队,全国足球教练认证系统中共有5个等级。严格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足球教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国家给予足球教练优厚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活跃在基层的足球教练愿意在校园中免费指导足球教学,上升为一种生活和兴趣追求。英国教练真正做到了把兴趣归还给学生,把技术交给学生。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蔼亲和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对此产生自我的探索和感悟。同时英足协会对获得教练资质的教练再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中国校园足球教练普遍存在于基层学校,短短几个星期的培训就可以获得校园足球教练执教资质,这对于提高校园足球水平是不利的。

3 总结与启示

3.1 校园足球真正实现体教结合,回归初衷

从古奥运的开辟到现代奥运的开展,体育的本质功能就带有教育性,教育青年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生存与拼搏。作为体育大项的足球,应该超越运动本身的界限,实现由足球辐射出的育人目的。校园足球根植于学校,承载着德智体美教育,通过校园的平台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功能,真正实现体教结合。从长远看,发展校园足球,不仅仅是通过地区到全国比赛的形式开展,不仅仅是抱着“强大中国足球”的夙愿,更是对学生思想深化和体质提高最根本的回归,是一项造福子孙且时间周期颇长的教育工程。必须及时地制止校园里出现的足球是少数人“游戏”的现象,防止出现校园足球以赛事为核心,以训练和竞技为目标的异化现象。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的统一协调让足球自然融入校园,成为校园德育建设的必需品,真正实现校园足球走向全体学生,走向课堂。让学生喜爱足球,教师接受足球,家长了解足球,在足球运动锻炼中,把兴趣和快乐还给学生,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洗涤和品质的锻炼。

3.2 上级管理明确,基层学校落实

从2009年校园足球阳光工程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基层,许多学校和地方政府机构在不断摸索开展校园足球之路。但深究其中,不免看到效果是不如人意的,甚至是有违初衷。校园足球根植于校园,且校园又属于教育系统,地方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想做好校园足球,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了“有人管,但管不到位”的局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和利用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独特优势,没有各司其职。在体教结合的目标下,教育部门搭建校园足球发展的平台,统筹课程安排,构建各级赛事,体育部门落实具体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让足球走进教室、活跃在草坪、奔跑在赛场的步伐更加有序、高效、科学。在我国的国情下,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必须解放思想,跳出传统体育体制束缚,改变目前以体育部门为主体的校园足球组织体系,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建立由教育部门主导、体育部门支持、两者相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体现“教体共管,以教为主”的特征[9]。

3.3 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团队

教练的综合素质可以影响到球队及球员的发展,放置于校园足球,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教练地位不可替代。体育教师的严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全国体育教师缺口大约在30万,给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阻碍[10]。在我国,体育教师往往担任校园足球的教练和护航者,在体育教师缺口颇大,且足球教师更在少数的情况下,打造一支高水平、精业务的教练团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大胆引进国外优秀足球教练,在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与引导下开展基本教学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完善足球教练任职程序和认定制度,严格把关选拔考核。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热爱足球运动的其他任课老师在课余时间开展足球活动,实现足球运动遍地开花的目标。全面提高足球教练团队水平以适应当前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3.4 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普及度

在“重文轻武”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体育项目只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补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校园足球难以引起广泛关注和普及,这是校园足球推广的最大痛点,“有价无市”的现状急需打破。上级管理部门应联合相关单位,通过合理形式,鼓励地方单位积极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由点及面,逐步铺开,最终提高校园足球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猜你喜欢
足球运动教练足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铁岭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