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婷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31)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被省教育厅列为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进行办学转型,落实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增加核心或主干课程的实训时间等具体措施。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1],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2]。“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办学思路的转型期,率先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对现有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并结合体育管理事件活动组织和开发设计了实训教学内容。
“体育管理学”教材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基本呈现出一种教材脉络体系——“一三位”结构,分为职能轴、内容轴和层次轴,以内容轴体现教材内容的居多数;而国外“管理学”或“体育管理学”教材按职能轴分章节。在教学中使用了三个版本(高教出版社——第二、三版,北师大出版社)的教材,参考了国内“体育管理学”的相关教材,不难发现,即使现有教材按内容轴划分章节,但是主体内容依旧围绕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职能,这样往往会造成教师的重复讲授,教学时数不够。
“体育管理学”教材在每章后面虽涉及案例,但经过几轮教学发现,案例的实效性较差,案例内容颇显陈旧,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当今的体育事件,未能体现出国家的政策方针导向的变化及“十二五”期间中国体育体现的种种管理事件等。其次,在案例中,多数都是宏观层次问题,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和要求体现较低。
从“体育管理学”课程内容来看,理论内容居多,本身“管理学”就是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大”到国家体育方针的制定,“小”到班级体育赛事策划,任何一个活动或组织都离不开管理。但“体育管理学”经过多次版本的修改和再编,内容都是“多”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恰恰在应用实践方面体现不足,做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采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培养方针,才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运用”管理。
大学固有的授课模式为班级授课制,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以“教师+PPT+黑板”为载体,教师主导作用并未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角色的情况居多,习惯性接受“外来知识”,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不到提高,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效果差。
“体育管理学”本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的职能解决问题,以往的教学评价手段往往采用闭卷考试,这会造成学生很多知识内容只是“记住”,至于如何去运用并不得心应手,更谈不上对某些管理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效果。
“体育管理学”课程在系部的支持下,从2013年着手进行教学改革,经过四年的教学与研究,课程现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托省级和学院教改文件的的相关要求,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体育管理学”课程被学院列为院级优秀课程建设,重点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落实“实操”,目的是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对体育组织的管理活动有基本认识和操作能力,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组织、管理、策划校内或校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并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训教学内容构建主要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3]。建构主义课程或单元主要体现:由教师介绍真实问题供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互动,提高合作;正确评估和展示学生的进步[4]。
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建立案例手册、继续开发与设计实训项目,并把实训项目落实到课外实际操作中,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实训项目落实到可操作层次上。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管理学”不仅对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人才不可或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选用了“体育管理学”三个版本的教材,教学团队修订了两次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与整合(表1),主要分为“职能”轴(第1章~第3章)和“内容”轴(其余4章)。在整个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集中在“职能轴”(绪论、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与职能、体育管理体制方面),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对“体育管理学”知识、原理及职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开展实训工作提供基础;在前三章的讲授中采用了案例分析,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逐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方法和思考角度。四章内容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在学校、社区组织策划体育赛事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经过对2015—2017年体育事件的搜集与整理,已经形成了75个案例手册的定稿,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投入使用。案例手册的建立主要是以章节来划分,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掌握重、难点,逐步加强分析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表1 “体育管理学”教学内容
实训环节的建立,经历了摸索——实施——雏形三个阶段。课程建设团队根据“体育管理学”章节内容和特点,经过反复讨论,将实训内容分配至四章内容中,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和赛事管理中。经过几轮的实训教学摸索,在学校体育和体育赛事管理两章内容变化较多,原因主要有:“体育管理学”和“学校体育学”课程都有涉及“学校体育管理”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完成实训作业时有“重复性”和“冲突性”;结合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学校体育和体育赛事管理虽管理内容稍有不同,但是组织与设计活动所遵循和运用的管理原理、职能是相同的。因此,在今年的实训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实训内容会体现出同种方式但内容不同的情况,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多参与,多组织赛事,熟悉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发现问题并能在再次实训时注意这些问题,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让学生掌握组织“赛事”的能力。
表2 实训内容调整变化
在执行实训教学时体现“月月实训”(10月—1月),实训工作将贯穿整个“体育管理学”授课中。从2013年开始着手实施实训教学环节,可以发现(表2)当时的实训内容都集中在了课内实训或是以ppt形式汇报总结,形式较为单一。随着实训教学经验的累积,从2015年开始,该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走出课堂,进行课外竞赛的组织与实施;鉴于新版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以往经验,实训会以“模块”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辩论模块——赛事模块——案例模块”,赛事模块会在课外组织体育赛事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迈向社会”。
课外和校外实训模式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学校和体育赛事管理中,在前期基础上,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体授课分别实训。2017年“体育管理学”赛事模块实训中,会首次联合本院体育系团学联合会组织与实施体育赛事,赛事的主题以体育项目为主,如兵乓球、羽毛球、五人制足球赛等;团学联合会的主要工作仅仅是协调,目的是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参与,提供实训对象;负责其余体育赛事的组织、项目开发与策划等工作的都是“体育管理学”课程的学生。通过此次活动与合作,解决了实训内容的课外环节的落实,也丰富了体育系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并且系部领导也考虑也计划会把这样的赛事活动组织延续下去,逐步培养体育系学生的赛事组织能力。经过1~2轮课外赛事的组织与实施,逐步推进赛事走进社区。
依据该课程章节和实训内容,结合《教育学》课程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做出了相应调整(表2),主要表现在:(1)在第1~3章的教学中,除了讲授法,会以导入式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体育事件或体育问题有自我判断意识,有自我见解并学会如何对问题进行表述。(2)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5]。案例教学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经历“引导分析——共同分析——独立分析”三步走,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立足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首先让学生学会“读书”,做好笔记,建立知识表象;其次,进行“主题”命题,通过小组讨论、意见整合并陈述问题表达观点。(4)为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实训环节中采用了实习作业法,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掌握知识的应用,各个实训项目的组织、设计、策划以及实施都是由学生独立按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主导作用,会提出合理性建议,但不会干预实训内容的实施。
考核评价指标发生变化。由于在课程中加入实训环节,因此在学期末的评价体系做了相应的调整,剔除学院固有模式(平时10 %作业10 %期中10 %期末70 %),将考核指标分为实训和期末考试(闭卷),分别占40 %和60 %(说明:去掉平时考勤分数,将平时考勤作为学生考核必备条件,正常出勤并不加分,但是缺勤会依次减分);“体育管理学”课程共有四次实训,每次实训都是满分10分,实训环节若学生出现缺席,不论请假还是旷课,该次实训都记为0分。采用这样的考核权重分配减少学生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避免“一考定终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降低终结性评价在考核中的“绝对性”作用。
每一次实训根据内容都会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分数单位细化到0.5;在实训中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共同完成一次实训内容的评分;在2016年教学中,体育赛事实训模块因时间有限,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学生按组制定赛事策划书,分为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赛事策划书的制定。班内分为4个组,每个组依照活动主题自主选择营销产品,制定策划书,要求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及可操作性高。策划书制定在本次实训中占到40 %分数;将学生自我评价纳入其中,权重为70%,教师的评价分数只占到权重30 %,学生对于班内PK选出的策划方案要负主要责任,4个组别分别按第一至第四名赋予分值4、3、2、1。
第二阶段:赛事活动组织与实施。由班级选出最优策划书,全班完成执行工作,在规定的时间,班级PK,在规则范围以效益判断班级胜负。本次活动实施产品的选择、时间的设定、方案和营销地点的选择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活动实施在本次实训活动的60 %分数,获胜班级得分6分,失败方3分。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训环节设置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从2015年开始在“体育管理学”课程学期末组织进行,问卷采用电子问卷,通过微信APP发放,共涉及16个问题。在近两届的调查反馈中:约88 %的学生认可该课程教学改革并认同实训环节,而且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有60 %的学生希望能够增加实训内容以得到更多锻炼;有77 %的学生赞同在实训考核中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实训环节考核分数计入总成绩持非常赞同意见(74 %);有81 %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环节的锻炼可以较好地掌握“体育管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提高主要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015—2017年实训环节(表2)的调整,也不同程度参考了学生对于实训环节的反馈意见,学生更青睐于实际操作项目。因此,2017年实训教学基本围绕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设计,四个模块实训教学循序渐进,逐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体育管理学”建立课程网站,主要目的是教学资源内容的整合与共享。教学资源包含教学多媒体课件、案例手册、题库、实训教学、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大纲,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使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更加直观化,便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提供电子化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站可以提供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的基本信息,帮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手编订“体育管理学”教材。校本教材编订的主要变化体现在:(1)校本教材内容有管理原理、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职能;(2)校本教材会围绕管理职能轴(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进行修订,把原有教材中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赛事等内容贯穿到六大管理职能章节中;(3)校本教材在每章加入实训环节和内容,包含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的组织与设计、评价标准等。
(1)“体育管理学”课程建设期间,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学时从72学时调整到36学时,但经过两轮教学,课程团队教师认为实训教学内容的加入应将课程学时增加至54学时,这样更便于实训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2)课程以突出学生“实操能力”为目的,采用模块实训,通过主题单元的组织与设计,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性,避免了学生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经过四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体育管理学”课程从系级重点到院级重点课程,课程建设基本初见端倪,包括建立案例手册、设计实训教学环节、改革评价标准、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编订校本教材;学生和系部领导认可该课程教学效果,可为其他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或实训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