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任重道远

2018-09-14 12:22海洋与渔业方琼玟
海洋与渔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潮位防灾减灾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海洋防灾减灾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支撑广东海洋强省建设、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广东省海洋观测预报减灾事业起步晚,基础薄,但广东不断增强意识,攻坚克难,进行顶层设计,科学统筹,2010年建立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预报减灾处(以下简称“减灾处”)。经过 8年的发展,广东海洋预报减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目前,自主建成海洋观测站点 27个,初步建立起省、市、区相结合的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岸基、海基、空基、天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立体观测网现雏形。

防减灾工作严峻复杂

广东是海洋大省,全省岸线长达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防御岸线最长,防御区域最广,每年海洋灾害的承灾压力也是最大的。同时,广东也是我国深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极为严峻复杂。

1922年 8月,在汕头发生的大潮灾是20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生命财产损失最惨重的风暴潮灾害,在几个小时内吞噬了 8万条生命;1980年 7月,在湛江发生我国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风暴潮,最大增水值5.94米,居中国潮位资料记录之首,在世界上名列第三位;1969年 7月,在汕头发生的风雨牛田洋事件开启了我国风暴潮预报事业;2013年9月,台风蝴蝶引发的“9.29”事件,共造成65名渔民遇难;2015年10月,“彩虹”台风风暴潮共造成 6人伤亡;最新《广东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7年,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4.10亿元,“天鸽”台风风暴潮造成了6人伤亡。

因此,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尤为重要。减灾处负责人表示,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日益成为寄予未来希望的空间,而海洋预报减灾是保障海洋经济建设的最基本防线,全面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是推动广东海洋强省结构性改革、实施海洋事业能力建设中“补短板”的首要任务。据透露,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科学统筹,努力扩展经费渠道,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从 2014年至 2017年,安排资金总额约1.4亿元。

简易海洋观测站

制图:周帆

观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自 2010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预报减灾处成立以来,广东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建立起省、市、区相结合的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工作体系,而且海洋观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因海洋灾害伤亡的人数逐年下降。

2012年,广东建立了全国首个以海洋渔业为专题的省级海洋环境专题预报室,自此正式开启了地方海洋专题预报业务体系改革之路,快速提升“精细化”海洋预警减灾能力。2015年,广东海洋综合减灾机制建设又有了明显突破,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更名为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结束了广东地方海洋预报业务无机构编制的历史。几年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通过协作加强应急预警会商,落实海洋灾害防御责任,加密预警预报,有效防御和应对了天兔、威马逊、尼格、妮妲、海马、尼伯特、莫兰蒂、天鸽等强台风和多次冬春季大风引发的极端海洋灾害。

2015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利用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的基础条件,快速实施了省级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为积极推进项目,新增安排了 2000万元资金支持整体的能力升级改造,利用“海 +渔”互补模式,构建新型的海洋渔业防灾减灾服务保障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 3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群、全新预报会商系统和海洋预警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017年 10月,广东沿海58个新警戒潮位值对外公布,有效解决了以往精细岸段“警戒潮位不警戒”的问题,填补了以岸段警戒潮位值为基准的预警报业务空白,有效提升了海洋灾害风险预警能力。通过此轮警戒潮位核定,广东省沿海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岸段警戒潮位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布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沿海警戒潮位值及相关标志物准确直观地显示了所处岸段的预警级别,为当地政府防潮减灾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017年 12月,《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要建设“岸基、海基、空基、天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立体观测网。广州、汕尾、惠州、中山、东莞、江门等地也先后完成了区域海洋观测设施调整计划的编制。据统计,目前广东自主建成海洋观测站点 27个,其中长期验潮站 3个、简易验潮站18个、近海浮标6个,观测的内容包括风向、风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潮位、降水、表层温度等。截至2016年底,全省先后完成了海龟湾、饶平、流沙湾、大亚湾等海洋站的调整建设,完成了沿海 18个渔港简易气象潮位站建设,布放了大亚湾、担杆岛、红海湾、海陵湾、茂名、雷州西等6个水文气象浮标设备,其中,雷州西水文气象浮标填补了广东北部湾雷州西长期无海洋观测浮标的空白。

观测网建设基础弱,任重道远

上图:阳江闸坡港3米浮标拖航布放

下图:莲花山警戒潮位

尽管广东海洋观测预报减灾体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福建省和浙江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减灾处负责人透露,经调研发现,广东省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需要补课的内容比较多,在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另外,地方区域的海洋观测数据长期缺乏,广东又是海洋灾害多发的地区,随着沿海经济产业和人口的高度聚集,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呈快速上升趋势。

减灾处负责人表示,广东省重点区域“精细化”海洋观测能力不足,人与自然、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观测网建设严重滞后;二是观测系统的类型简单;三是海洋观测要素不全;四是应急机动观测设备严重缺乏;五是数据存储尚不规范;六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七是站点运营管理能力欠缺;八是沿海各区域发展不平衡。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编写完成了《广东省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与管理工作深调研报告》和《广东省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5年)》,希望能引起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减灾处负责人说。

观测预报减灾事业未来可期

据减灾处负责人透露,按照规划,广东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海基、岸基观测为主,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初步建立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届时将完成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建设,部署1对中程阵列式高频地波雷达和 24套 X波段雷达,布设 11套海洋观测浮标,组建由20艘船组成的志愿船观测系统。

未来,将如何更好地开展广东海洋观测预报减灾工作?减灾负责人表示,一是加快落实“一个管理总站、八个区域管理站”管理机制,主要是利用系统内已有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落实管理站的业务职责、资金保障和管理制度;二是结合近海海洋智能网格预报发展,加密布局重点小区域的岸基观测站(点)建设和近海精细化水文气象观测浮标阵列;三是下力解决海洋时空数据存储、海洋信息高性能计算、海洋信息的深度挖掘、海洋大数据可视化四个技术难关,在发展“岸海空天”一体的海洋观测网的基础上,持续建立和完善广东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产业;四是希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一道开展沿线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建立共同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

减灾处负责人表示,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工作是守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防线,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新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并将持续开展下去的一项事业。”

猜你喜欢
潮位防灾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基于距离倒数加权的多站潮位改正方法可行性分析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远海PPK 测量潮位用于深度基准面计算的研究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唐山市警戒潮位标志物维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