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后缘线“W”形切口与腋中线“Z”形切口微创治疗腋臭疗效观察

2018-09-14 03:32缪浩浩邓德宏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8期
关键词:腋臭拆线后缘

李 敏,缪浩浩,邓德宏

(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 皮肤科,四川 宜宾 644501)

腋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6%[1]并具有家族遗传性,气味的产生是腋部的顶泌汗腺排出的汗液,在与皮肤的细菌分解后,汗液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的难闻气味[2]。目前腋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无创、创治疗。无创治疗主要指药物治疗如局部注射肉毒杆菌,微创治疗如电解或电灼、微波与射频、激光治疗等[3]。有创治疗即手术治疗,目前被认为是破坏腋窝大汗腺最有效的方法。传统手术方式是直接将腋毛区梭形切除,治疗彻底但术区瘢痕较大,影响美观甚至上肢功能,逐渐被淘汰[4]。小切口手术目前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微创治疗手术恢复较快,且由于切口较小,位于较为隐蔽处,几乎不影响美观[5]。术中对毛囊、腺体等组织进行直视下剪除,不容易伤及神经、血管,安全性好。但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大区别。我科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分别采用腋后缘线“W”形切口与腋中线“Z”形切口皮下修剪联合刮匙搔刮清除大汗腺治疗腋臭的两种微创方法,术后随访6~12月,两种手术方法的治愈率及满意率临床分析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门诊患者120例,均达到PARK等[6]制定标准的2级和3级。为(1)0级: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腋窝部都不会散发出臭味;(2)1级:仅仅在重体力活动(比如运动)后腋窝部散发出仅自己(较近距离,20cm内)才能闻到的轻微臭味;(3)2级:一般的日常活动后腋窝部发出较强烈的臭味,并且在1.5m内闻出;(4)3级:未活动时也散发出强烈的臭味,并且在1.5m外也可以闻到。其中男性58例,女性82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3.52)岁。其中9例有激光或手术治疗史,52例有外用药物治疗史,均自觉或他觉腋下部位有异常臭味,要求手术治疗。其中男性58例,女性82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例。其中9例有激光或手术治疗史,52例有外用药物治疗史,均自觉或他觉腋下部位有异常臭味,要求手术治疗。将12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W组和Z组,W组中60例患者采用腋中线“Z”形切口,Z组中60例患者采用腋后缘线“W”形切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气味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用备皮刀刮除腋下全部毛发,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向外上屈曲伸展于头两侧,用油性记号笔沿腋毛区外缘5mm画出手术范围,一般呈梭形。切口选择腋中线或腋后线,长3cm左右(图1,图2),以能顺利翻转大部分皮瓣用眼科剪剪除大汗腺为宜。常规消毒铺巾。

1.2.2 手术方法 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沿设计好的“W”形切口线切开皮肤至皮下脂肪层,用4.0丝线在待剥离的皮瓣侧作两根牵引线,左手提起固定牵引线,右手用眼科剪作皮下锐性分离至边缘标记线,形成含皮下脂肪颗粒的皮瓣。分离完成后以左手中指及食指抵住皮瓣并向外翻转,右手在直视下仔细修剪皮瓣上的脂肪球、皮脂腺、毛囊及附属器、皮瓣两尖端部位难以外翻,则以刮匙刮除残留于皮瓣上的汗腺及毛囊组织。修剪后的皮肤成接近全厚皮片带有大部分真皮毛细血管网的皮瓣。清除完毕后清理皮下游离的组织及碎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排尽皮下积液,在腋中线及腋下缘各打一小洞放置橡皮引流条,腋后缘切口处也放置一橡皮引流条,4.0丝线间继缝合切口,再次排尽皮下积液,术区加压包扎,每侧完成后手术人员用手按压术区10分钟。两侧完成后予“8”绷带外固定。上臂严格制动3天,第二天拔出引流条,观察皮瓣颜色及有无折叠,更换敷料。术后7天拆线(见图3)。

腋中线“Z”形切口法:沿设计好的“Z”形切口线切开皮肤,深达皮下脂肪层,用4.0丝线在皮瓣两侧分别作两根牵引线,分离皮瓣时左手提起并固定牵引线,右手用眼科剪锐性分离皮瓣及直视下

图 2

图 3

图 4

图 1 剪除皮下脂肪组织、大汗腺及附属器,分离范围同样至边缘标记线,两尖端清除方法同“W”形切口法。清除完成后同样清理干净皮下游离的组织及碎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生理盐水冲洗,排尽积液。在腋中线切口处及腋下缘打一小洞各放置一橡皮引流,4.0丝线间断缝合切口,再次彻底排尽皮下积液,加压包扎术区,每侧手术完成后手术人员用手按压手术区10分钟,两内里完成后予以“8”字绷带外固定。上臂严格制动3天,术后第二天拔出引流条,同时观察皮瓣颜色有无重叠,更换敷料。上臂严格制动3天,术后10天拆线(见图4)。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断的标准[7]:术后距离患者暴露的腋部10cm,医生、患者及附近的人均不能闻及臭味为治愈;臭味明显减少或出汗时偶尔可闻及臭味为有效;臭味无明显减少,患者及其附近的人均能闻及臭味为无效。显效及痊愈者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软件,两种手术方法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时,腋中线“Z”形切口法组有效率98.3%,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组有效率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术后并发症

予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组术后出现血肿1例,皮瓣坏死1例(面积较小,2周内愈合)、无伤口裂开及瘢痕形成。腋中线“Z”形切口法组术后出现血肿2例,皮瓣坏死5例,伤口裂开伴切口愈合不 良6例,瘢痕形成7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术后出现血肿均在术后1天内发现,而且均与患者没有严格制动有关,发现血肿后予立即清除血肿处理,术后换药。Z组一旦出现血肿后就会出现切口边缘不同程序的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后期愈合后瘢痕形成,且愈合时间较长,均需2~3周。两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腋臭本身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无任何影响,但由于特殊体味的存在,可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社交活动造成严重干扰,并因此引发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8-9]。腋臭的发病机制复杂,与腋窝皮肤中顶泌汗腺数量多、体积大、分泌功能过度旺盛及微生物活动有关[10-11]。大汗腺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点是:①大汗腺位置较深,位于表皮下1.7~3.7mm的范围内;②大汗腺体积较大,腺体平均纵径为1.8mm,横径为1.3mm;③大汗腺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平均为正常人3倍[12-13]。

表2 两组方法治疗腋臭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方法并发症比较(例)

本研究中采用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和“Z”形切口法,翻转皮瓣剪除大汗腺。因大汗腺分布范围一般要超过腋毛的分布范围,故手术范围应适度向外扩展,尽量减少大汗腺残留,术后多点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后加压包扎。腋后缘线“W”形切口组1例出现术后血肿,腋中线“Z”形切口组2例出现术后血肿,这类患者均与体质消瘦及不重视术后制动而导致术后加压效果不好而引起出血,术后次日换药有利于及时发现血肿、皮瓣重叠等并发症,及时处理,降低并发皮瓣坏死的发生率。W组术拆线时间为术后7天,拆线后无一例出现切口裂开和皮瓣坏死和愈合不良。Z组中术后拆线时间术后10天,拆线后6例出现切口全层或部分裂开,部份伴切口边缘面积大小不等坏死,通过1~2周予湿润烧伤膏换药后愈合,愈合后形成较明显瘢痕。通过观察W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Z切口组。因Z组的“Z”形切口居中,切口边缘两侧游离,加之为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皮瓣修剪的较薄,容易出现切口坏死,脂肪液化而导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而W组的“W”形切口在腋后线外侧,下方无大汗腺组织,术中不需要分离和修剪,术后形成“W”形全厚带蒂皮瓣,血液循环好,拆线后未见切口裂开的情况。通地本研究发现,我科主要使用的两种小切口治疗腋臭的方本实验中采用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和腋中线“Z”形切口法,两者在临床疗效上无差异,但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具有愈合快,拆线时间缩短和引起术后皮瓣坏死、脂肪液化引起的愈合不良风险小的优势。

因此,笔者认为腋后缘线“W”形切口法总体效果优于腋中线“Z”形切口法,是目前治疗腋臭手术的较好方法。

猜你喜欢
腋臭拆线后缘
难闻的腋臭能祛除吗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美容整形术后护理手册
波音737NG飞机后缘襟翼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拆线
拆线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腋臭,少年不要做汗腺切除术
换医院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