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利共赢的中职德育课“四合一”教学法探究

2018-09-13 07:27李洁盈韩杰博
职业·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德育课教法中职

李洁盈 韩杰博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本文基于互利共赢的改革理念,以日常德育课教学为例,通过情境导入、案例孕育、合作学习和精讲归纳“四合一”教学法的探究,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法

一、“教与学”的现实冲击

1.课程地位与性质。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目前高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与法律,高二开设政治经济与社会与哲学与人生,每门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功能,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生發展素养。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公共文化课程,中职德育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的育人功能非常突出,不仅仅体现在日常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着眼学生个体发展的“大”德育,所以说站在职业教育的大舞台上,德育课的高度、地位是不言自明的。同时,随着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趋强化,这也在给中职学校传递信号,未来的德育课势必将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2.教学现状与困惑

德育课的高度、地位不言而喻,但日常的课程教学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是学生的现状,很多中职生是有别于初中生、普通生的学困生,学生个体的态度、兴趣、动力、目标、习惯等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就是心态浮躁、行为懒散,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另一方面是课程定位,职业教育比较注重的是具有职业化倾向的技能操作,很多时候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往往就是服务“一线”的“二线”地位,这一现实情况深深地影响着教师对课程的自我认知,加之自身综合素质的缺陷,教师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出马马虎虎过去算数的现象,而且有时候这种教与学的不匹配、不协调,日积月累形成厌教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四合一”的实践探索

1.生活化的情境导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是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因此日常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要,它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找到源头,特别是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与社会生活有机有效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如在《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学生周末放学回家乘坐公交车这样一个每周固定的生活情境为引入点,播放发生在身边的新闻视频《司机离岗如厕、车辆倒溜轧人》,通过分析悲剧原因、判断司机好坏和分享自身选择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现实社会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感性、形象、直观地导入课堂教学的主题。又如在《建设法制社会》一课中,笔者以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假错案的社会热点事件为依托,通过让学生感知思考、感悟分享一些粗略的蛛丝马迹,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学的主题中。再如《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中,笔者以威尼斯电影节上国旗装蹭红地毯的轰动新闻为铺垫,让学生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中去讨论、分析、思考,在道德评价中逐渐与公民的责任、国家的法律法规联系起来,通过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教学情境创设,才能使德育课堂在具有生气活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导向化的案例使用

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而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能够有机地活用起来是另一扇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运用与呈现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些案例的内涵与底蕴是带有导向化色彩的,即让学生去获取、挖掘并能见贤思齐的真实典型案例。如在职业道德作用的教学中,首先选择需要导向,笔者选择了“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对比人物,危急时刻谭千秋老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用身躯与双臂将学生护在身下,学生获救了但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范美忠,丢下学生一人跑出了教室。通过这种距离感不是很远、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案例,能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给激发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反思。其次运用需要导向,如最美教师与最美司机的运用,张丽丽老师大爱无疆、舍己救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最美司机吴斌临危不惧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保护乘客安全。这种可挖掘、有深度的案例,既通过问题导向实现预设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又促使学生在感悟先进事迹的同时在心灵上得到触动。最后呈现需要导向,现在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多媒体文本展示与视频播放,更多地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将教学案例的视频通过手机等移动端二维码的扫描进行观看,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抽象和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直观、易于接受,而且可以在时空上予以更加充分的利用。

3.团队化的头脑风暴

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只狮子居然被一群羚羊给打败了,究其原因就是团队的力量很大。由此笔者联想到,如果中职生个体不足去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抱团成行应该是值得尝试的。因此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案例,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通过合作学习去真正解决问题。如在“职业道德的作用”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准备了6个信封,内有2个对比案例,要求分组抽签、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在展示中释疑拓展。有如下利处:一方面实行“头脑风暴”,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自由的探讨,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之上动起来、做起来、学起来,使得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小组空间里发散思维,这样课堂气氛相对传统而言是活跃的,而且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多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颖观点。另一方面实现“教育归本”,实践是知识的来源,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而且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展示与点评,对于中职生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有力的推动,同时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增强责任和意识。

4.精辟化的教师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可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将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德育课独特之处是教学内容决定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与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如对职业道德的内涵问题,教师其实可以通过三个对应的精讲去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首先教师要清楚明白地掌握概念的逻辑联系,其实可以通过“司机一开车载客一安全送达”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讲解,即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推演,去延伸这一概念:“职业人一职业生活一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通过这样的讲解,基本上可以实现思想深刻、知识广博、逻辑严密的完美统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非常熟悉课堂内容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以及逻辑层次之间转换承接的要点,要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讲课时要注重难点、重点的把握与驾驭,同时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及时予以归纳。

三、“形与神”的保障反思

1.教师能力提升是基础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如何去适应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借用供给侧改革理念,其实归纳为一句话:教法改革永远在路上。简而言之,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以不变应万变是不现实的。因此教法改革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钻研,需要教师自身内驱力的激发,着眼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反思、会感悟、可总结、善提炼,只有这样,教法创新才有不竭的动力,从而让教学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不然一切都是空的。

2.信息技术应用是关键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大趋势,正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注定将是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代接轨,将互联互通的新科技运用到德育课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下移动终端等教学手段的使用,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德育课的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

3.三观意识树立是根本

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摇篮,中职德育课更是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更要着眼于个体情感意义这一深层次的方面。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无论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如何创新,有一点永远不可忽视,即学生在获取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同时,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约翰·纳什认为互利是贸易双方防止两败俱伤而达成的妥协。其实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面对教学的现实冲击,教师一定要站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用新的方法来激活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愉快地学习,享受成长的过程,让德育课堂焕发应有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教学的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慈溪技师学院(筹)]

猜你喜欢
德育课教法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