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让他从学生到老师

2018-09-13 07:27黄珊
职业·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志强惠州技师

黄珊

冯志强在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代表惠州属地的惠州市技师学院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项目更是荣获了职工组的第一名。

他是该项目代表队中最年轻的一位选手,今年21岁,已在惠州技师学院求学多年。因专业成绩优秀,被学校挽留,成为该校制造工程系的一名老师。

从学生到老师,冯志强的成长经历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可以一斑窥豹地反映出惠州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

误打误撞学习数控技术

5岁前,冯志强是大家眼中的“留守儿童”:父母在惠州打工,他随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湖南老家。5岁那年,他来到惠州上学。

冯志强坦言,自己从小就对文化学习不太感兴趣。中考考砸之后,他不能继续升读高中,一度想出去工厂做学徒。无奈,时年15岁左右的他,无法成为学徒。

“不如去读技校吧。”冯志强父亲建议。就这样,冯志强走进了惠州市技师学院,这时的他,对于自己要学什么专业,今后要走怎样的路,有些懵懵懂懂。就连专业也是听从父亲的选择,选了制造工程系的数控专业。

误打误撞地进来,学习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厚,在技师学院的第一年,冯志强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稳坐班级第一名的位置。

以赛促学,让他迅速成长

在技师学院学习的第3年,冯志强进入到学校技能大赛项目组,备战一年半以后的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

6点15分起床,7点到达设备室开机,做工件、画图、编程,下午继续加工成品,除了用餐时间,冯志强全心地“泡”在训练室,直到深夜十一二点。这样的训练状态日复一日。

与之相伴的是残酷的竞争。每训练到一个阶段,学校便会组织一次实操比赛,层层筛选参赛选手。到2014年初,项目组成员也从最初的几十人筛选至不足十人。2014年3月,自称天赋不足的冯志强也被刷了下来,成为项目组中的后勤保障人员,这时,他的工作变成了维护设备以及为种子选手做好各种后勤保障。

“以前的辛苦、枯燥都不算什么,被刷下来,才是压力最大且最让人难受的。”冯志强说,凭着心中的不甘,他在完成每天的后勤工作后,坚持操作、熟练设备。别人训练到10点,他则会训练到ll点、12点,自我加压。终于,这样压力大且备受煎熬的日子,在近一年后结束了。他重新成为参赛的种子选手,于2015年作为仅有的两名学校代表,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广东省选拔赛,并获得第4名的成绩。

冯志强说,回过头来,其实特别感激那段低潮时期的磨砺,磨练了自己的心气,这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对于技能的热爱与执著,也使得自己能以更加沉心靜气的态度钻研技能,“由于有这段经历,现在我作为老师,也会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更加过硬的心理素质。”

要把比赛经验和收获分享给学生

在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由惠州技师学院教师陈懋、陈建辉、冯志强组成的队伍在参加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全国决赛,一举夺得职工组冠军。

冯志强说,这么多年来,感谢学院给了他很多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他觉得每次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因为能够参加这些比赛的基本上都是各个院校的顶尖高手,跟高手过招,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装备、工艺、技能、心态等等,“每一次的外出都能够让自己收获满满。”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留校任教他倍感荣幸。从学生到教师这是一个从学到教的转变,他觉得最大的考验是角色和意识的转变,他需要让自己快速定位,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教育工作于他而言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包括教学方法、沟通技巧等等。他庆幸,学院除了有完善的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有一套完整的新教师培养方案。学院“以老带新”的新教师培养模式,让他在老教师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教学经验,让他能够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多跟前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志强惠州技师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学习“集合”,学什么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Analysis of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ctivities Using ERA-Interim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3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