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海南省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意见》中,海南被赋予四个战略定位——“三个区,一个中心”,将打造成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在这样的政策利好下,海南技工教育怎样才能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乘好改革开放的东风?本刊记者对海南省技师学院院长石磊进行了专访。
关于《意见》的学习感悟
石磊院长首先谈了自己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意见》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意见》为海南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为海南技工教育下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给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启发。石磊院长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对海南讲,也是对全国讲,对全世界讲的,表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态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标杆,一个伟大的壮举,其意义非凡。当然,直接受惠的是海南。海南建省30周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今将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发展的重视,同时也为海南继续进行改革开放锦上添花,对海南的老百姓来讲必定是更大的利好。”
机遇与挑战
海南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海南技工教育来讲,是个很好的机遇。石磊院长分析:“一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伴随着国际贸易区的建设和不断地开放,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进驻海南,人才就成了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除了引进岛外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我们海南的各类院校要加大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质量。二是校企合作将迈上新的台阶。随着更多拥有高新技术的国际化知名企业的进驻,我们技工教育在寻求校企合作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合作的层次也能大大提升。三是校校合作将更加便利。在政策的指引下,国内著名学校、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将逐步被引入海南,这就使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开展校校合作,探讨深度合作,对我们提升办学层次是非常有利的。”
石磊院长认为,除了有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现在我们所探索建设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可是我们技工院校所面对的恰恰正是加工制造业。一直以来,我们是以为第二产业培养技能人才为重点,这个政策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压力。当然,压力也是动力,因为这将促使我们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有几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培养制造业的产业工人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个转变是从培养维修型人才转换为培养养护型保养型的人才;第三个转变是从培养从事低端产业的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端产业的人才;第四个转变是从培养单一的人才变为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的人才。”
专业重构与课程设计
关于专业重构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海南省技师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就此,石磊院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专业设置我们肯定要结合自贸区自由港的发展,要不断地转换、转变。早在去年,我就提出来进行专业重构,原来的专业要重新设置。有三个原因:一是要结合我们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需求。二是我们的课程一定要跟上高新技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还是老一套的话,学生学到东西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深圳街道上有无人驾驶的公共汽车,有36个摄像头,可以车和车避开,车和人避开,到红绿灯自动停,到站自动停车。第二个例子,广东财富会议上,1180个无人机组成了“广州财富”四个字。他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京东的物流每天上亿个商品分流,也是经过物联网分流到每一个市县和省份。三是作为职业教育人,要传承我们海南的非物质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贝雕、木雕的传承,作为职业教育人,一定要传承好民族文化。”
在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重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的应用,这是亟需思考并探索的。石磊院长谈到,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重点在发展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一方面,旅游要升级,不能停留在粗放型的旅游模式上;另一方面,要发展总部经济,总部进来以后,就会带来很多的行业,比如会展、游轮、航运、物流、港口等,这些都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均提出新要求。他举了一个例子:“海南技工教育中还没有培养航运人员的专业,我们该不该弥补这个专业?发展海洋经济和高端旅游之后,将来海南四周都是各种各样的游轮和游艇,就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样,这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当然,从事航运业是需要拿证才能上岗的,所以我院积极与上海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做这样一个专业,培养这类的人才。”谈到高新技术产业,石院长提到,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和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将会越来越多。人员密集型的加工业会逐步被淘汰。学校有义务为物联网、机器人这些高端产业提供实用型技能人才。
关于课程设计
谈到课程设计的国际化,石磊院长说:“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与我原来提出的专业就比较吻合”。海南省技师学院现在有8个系54个专业,很多专业跟自由贸易区和自贸港所提出来的功能比较吻合。石磊院长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我们的环保专业。海南在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中央给我们的一个硬任务。我们开这门课,就是服务于海南的江河海的保护,海南珊瑚的再生、植物的养殖。还有生活垃圾的处理,海南现在是城市先行,将来肯定要求农村的生活垃圾都要好好处理,将来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会更多,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第二个,将来海南所开的汽车一定要新能源的。海南省提出逐步淘汰燃油汽车。我们的汽车专业如果不转到新能源专业不就过时了吗?还有我们的制药专业,我相信海南将来发展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生物制药要求环保,环境要求很严格。将来,国际先进的制药企业一定会来到海南,我们要做准备,为他们提供操作型的人才。”
在这个基础上,石磊院长还也特别强调:“我们培养技能人才掌握了技能以后,還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一些知识,因此,课程设计需要融入新知识、新课程。举一些例子,比如课程设计要融入国际交易的法律法规、国际商业法、国际贸易法、商法等内容,甚至好一些的专业还要加上外语口语,没有流利的外语便无法跟国际人员交流。虽然现在腾讯有翻译机,但现在翻译机还代替不了人。所以,我们所设计的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充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
海南省技师学院下一步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有什么新举措来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乘好改革开放和海南政策利好的东风呢?
石磊院长告诉记者,他们接下来有如下一些举措。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一是,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生命力和生命线。追溯历史来讲,我国校企合作已经有150年了,但技工院校还要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十九大以后,提出来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力度,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5月初出台了方法。校企合作,不缺理念,不缺政策。因此,海南建设自贸区自由港以后,将来大量的外籍企业、国际上大的企业,对海南省技师学院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提升理念,非常重要。和国外的高端企业合作,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国外的企业来了就需要本地的人才供给。学院对口培养,提升了我们整体的办学水平。三是,校企合作,学院的设施设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要跟得上,因此,学院一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师资培养方面努力做到与企业接轨。
第二,加强校校合作。中央赋予海南的政策中,支持国内著名学校在海南办学,也可以和國际外学校联合办学。鼓励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海南省技师学院立足于海南,也有机会和国外高水平技工院校合作,合作一个专业、合作一个学院。例如,家政服务专业不仅在海南,在国内都很缺乏,家政、健康、养老人员缺乏。学院最近在和台湾一个养生学院谈这方面的合作意向,希望能在家政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
第三,以赛促教培养标准化人才。学院正在准备国家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世赛标准符合国际化,学院要把世赛转换成日常的教学标准,标准化培养人员,要以赛促教,培养国际化标准的技能人才。
第四,紧盯高新技术,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比如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
第五,要做实做强传统的专业,比如,烹饪专业要大力开发海南菜;还要传承贝雕、椰雕等海南的非遗工艺和技艺。
第六,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双能”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实践型导向的专业提升。教师要一专多能,具备国际视野,要不断地探索出更为与时俱进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谈到学院的未来,石院长信心满满,他认为:“海南省技师学院的发展有着诸多优势:第一,我们学院有533亩地,今后的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第二,学院有一批高质量的骨干老师,一共440个老师,266个老师是高级工以上、技师以上的双师型老师,这是学校最大的财富;第三,我们有充足的生源,每年都招3000个以上的学生,而且有些专业要面试和筛选后的学生才能录取。随着自贸区自贸港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相信我们学院会越办越好。过几年以后,海南省技师学院肯定是立足于国内甚至国际的一个品牌学校。同时我们还要面向全国招生,相信很多其他省份的家长和学生们,如果看到海南的发展前景以后,绝对会选择到海南来读书,并且留在海南工作。”石磊院长满怀信心:“海南今后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因为海南不仅有自然环境有优势,现在又有国家的开放政策的支撑,宜居宜业。比如,59个国家跟我们免签,按照国际惯例,免签将是相互的,今后海南人出入境应该非常便利。还有,老百姓用的进口产品都是免税的,生活品质也会提升。正因如此,从长远来讲,海南的技工教育和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都将会有非常好的机遇。”
最后,石磊院长提到了技工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性想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讲。从技工教育来讲,能不能利用好‘一带一路政策,特别是面对东南亚国以及非洲等一些国家,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带一路建一些技工院校。假设在菲律宾或者柬埔寨建一个技工院校,我们投设备、投资金,来培养当地的人学技能,当地的人有了技能之后,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就不缺了,这样他们的人民就有收入。同样,当我们到当地去办企业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技能人才可供使用,这就是双赢。我们不仅将先进的国际技工教育引进来,还要把我们的技工教育输出去,输出技能的培训,这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