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美英
摘 要:近几年,传统文化类图书成为很多出版社新的增长点。各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有关传统文化的图书,有的出版社把古籍进行影印出版,有的出版社组织专家对经典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还有的出版社把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按一定体例组织起来,形成供中小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与一般图书相比,传统文化类图书涉及的内容广泛,不同学者对其中有些内容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对其中个别字、词的处理不同。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编校质量,本文从引文核对、译文推敲、出处核查、地名人名查证、故事梳理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类书稿的编辑要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供同行切磋交流。
关键词:编辑校对 传统文化 书稿 编辑要点 质量管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立身行道、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文化起点。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读者的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大量出版。但同时,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编校质量参差不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编辑传统文化类书稿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分别从引文核对、译文推敲、出处核查、地名人名查证、人物服装研究、器具质地样式考察等方面着手,对做好传统文化类书稿的编辑工作做简要梳理。
一、引文核对
传统文化类书稿不可避免地引用原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凭自己的记忆写下引文,有时会以网上的内容作为引文依据。这样,书稿中的引文很容易存在细节问题,个别字句的错误在所难免。因此,编辑在审读过程中,对核对引文的工作不可忽视。
1.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权威作者的图书来核对引文。比如,要核对《论语》《孟子》中的原文,可以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钱逊等译注的图书为依据进行核对。
2.文本的选择必须遵循善本。值得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所有重要的古籍,覆蓋面广,内容丰富,可是由于受统治者的意志左右,部分图书或内容遭到禁毁、篡改、删节。因此,编辑在核对引文时要小心查证,以避免因为所依据版本的不权威而影响图书质量,甚至无意中以讹传讹。
3.要用多种资料核对一处引文。对于那些引自不太常见的古籍中的内容,编辑要多方查证,一一核对。采用网上资源要慎重,不能随意以一种网上资料作为引文依据。
二、译文推敲
在很多传统文化类书稿中有对引文的翻译。不同的作者对个别字词的理解有出入,所以译文会有所不同。编辑在审读书稿时,既不能因为书稿中某个字词的注释跟自己查到的资料不一致而盲目修改,也不能因为书稿所有字词与查到的资料完全一致而高枕无忧,要尽量尊重作者对所引内容的理解。当然,编辑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反馈给作者,供作者斟酌。
三、出处核查
在传统文化类书稿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有些作者喜欢写某个成语最早出自哪一部文献。对于这样的问题,编辑要高度重视,多方查证,比较一下含有同一个成语的不同文献出现年代的早晚,不能随便说“最早”。
有的历史故事在多部典籍中都有记载,作者在写作时往往采用自己的案头资料或网上资料。编辑在审读时,要注意全稿中相关故事前后的一致性、同一个故事出处的一致性和故事中地名人名的一致性。比如,在不同章节中提到舜的父亲瞽瞍时,“瞽瞍”两个字要前后要一致,而不能这里写“瞽瞍”,那里写“瞽叟”。
四、地名人名查证
在传统文化类书稿中,很多地方在不同的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名字,同一个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覆盖的范围也可能不同。历史人物,有时会出现不同资料对同一个人的名字记载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不同朝代的人名字相同的情况。比如,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在《左传》里写作秦穆公,在《史记》里写作秦缪公。作者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比较关注故事情节,注重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至于故事中出现的地名、人名等细节则往往不太关注。因此,编辑在加工这类书稿时要小心甄别,多方查证,要以权威文献的记载为依据,也可以在讲故事时注明出处,以免引起疑议。
五、人物服装研究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穿戴是有讲究的。编辑在审读传统文化类书稿时,要注意文字与图画的对应,深入研究图中人物的服装颜色、款式,配饰的颜色、材质,等等。比如,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服正色,多为青、赤、黄、白、黑等;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到膝盖部位。再比如,唐朝规定赤黄是皇帝服装的专有颜色,黎民百姓不能穿黄色衣服;不同级别的官员要穿不同颜色、质地、纹样的官服。如果将一幅图中唐太宗身边侍从的衣服涂成黄色,那肯定是有问题的。编辑在审读这类书稿时,一定要深入研究,多查资料,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以避免在图中出现知识性差错。
六、器具质地样式考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由最初的依靠采集野果、打猎为生到后来定居一处从事农业生产,再到后来出现商业、手工业,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传统文化类图书中出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符合其时代特征。比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的,那么如果在描述殷商时期的故事插图中出现了铁器或者看起来很有金属光泽的器物,编辑就要小心了,因为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殷商时期人们广泛应用的器具是木器、骨器和陶器。
七、图中文字甄别
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很多作者喜欢在书中放入插图。对于这些插图,编辑一方面要落实知识产权问题,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图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不能单纯以美观与否作为字体选用的标准,要与书中文字所述的朝代相吻合。比如,在讲述殷商时期的故事时,插图中的文字如果用隶书就可能有问题了,因为甲骨文才是通行于殷商时期的文字。
总之,传统文化类图书承载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编辑工作除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加工外,还要特别要注意文本的选择,不选取有争议的版本,不以网上内容为参照,拿不准的内容要查阅相关工具书,不断地求证,力求校勘、注释、翻译准确、恰当,做到严谨、规范。此外,除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外,还要适当增加审次,请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老专家对内容进行把关,以避免错误,保证图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佳蕾.谈引进版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加工重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6(5):54,58-59.
2.王翠叶.关于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6(4):23-27.
3.周欢.从共性角度看教材编辑之职责[J].科技与出版,2017(4):66-68.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