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C在肺癌手术患者中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

2018-09-13 09:33:40王爱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吸烟史肺部肺癌

李 娟,雷 璐,王爱平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714000)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率之首位[1]。手术治疗仍是早期肺癌标准治疗方案,但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肺部并发症(PPC)的发生率较高,包括肺漏气、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2-3]。所以,对术后PPC关联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预测,总结肺癌患者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和围术期的管理可降低PPC发生概率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现探讨肺癌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手术方式对术后PPC的预测价值,并筛选敏感功能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进行肺切除手术的343例肺癌患者,男282例, 女61例,年龄31~86岁,平均年龄(60.68±9.86)岁;有吸烟史201例(58.6%);体检发现病灶患者占35%,因症状就诊患者占65%。出现最多的症状为咳嗽、咳痰及咯血。患者术前均进行肿瘤分型、分期及心肺功能评估。

1.2手术方式 343例开胸肺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21例进行全肺切除,322例进行肺叶切除,全部患者均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

1.3肺功能检测 采用美国SenSorMedics公司6200肺功能仪,常规测定患者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SB%)。

1.4术后PPC诊断[4](1)合并有无咳嗽,咳痰增多,呼吸困难,胸痛或心悸,痰液细菌培养阳性或血常规白细胞及粒细胞计数升高。(2)肺炎或肺不张。(3)呼吸衰竭。(4)呼吸窘迫或持续漏气>7 d。(5)肺栓塞。(6)呼吸窘迫综合征。(7)以上原因引起的病死。

2 结 果

2.1患者PPC发生情况 343患者有46例(13.4%)发生PPC,其中肺炎23例(50%),术后持续性漏气9例(19.6%),肺部感染并发肺不张4例(8.7%),呼吸功能不全4例(8.7%),支气管胸膜瘘5例(10.9%),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例(2.2%)。

2.2单因素分析PPC发生的相关性 经单因素χ2检验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出现与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FEV1%、MVV%和TLCOSB%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PPC是否发生结果比较

2.3FEV1%和TLCOSB%与PPC发生率结果比较 按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轻重程度分组,FEV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89,P<0.05),TLCOS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42,P<0.05)。见表2。

表2 肺功能不同患者PPC发生率结果比较(n)

2.4多因素分析与PPC发生率的关系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χ2检验得出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分析,将这6个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是预测PPC的危险因素,FEV1%和TLCOSB%是预测术后PPC并发症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患者术后PPC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目前,手术是临床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5]。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全肺切除和肺叶切除。开胸手术是创伤性治疗,可导致肺部组织发生炎性、漏气、呼吸障碍等,影响患者通气和换气,创伤也使患者咳嗽、排痰增多等,均导致PPC。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PPC有肺部感染、肺漏气、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均是围术期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长期吸烟史、手术范围大(全肺切除)易出现术后PPC(P<0.05),且术前肺功能越差,术后PPC越多(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相似[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是预测肺癌术后PPC的危险因素,FEV1%和TLCOSB%是预测术后PPC的保护因素。

临床一般资料的分析和术前肺通气功能的检测简便易行,可直接预示术后是否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对术前评估和预测术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MILLER[11]提出能耐受肺切除的标准为,(1)一侧肺切除:FEV1>2 L,MVV%>50%。(2)肺叶切除:FEV1>1 L,MVV%>40%,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本研究显示,FEV1% 是评价术后PPC的良好指标,FEV1%越大,PPC的发生率就越小,与有关报道一致[12]。 反映弥散功能的TLCOSB%在术后无PPC患者明显高于PP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和轻度弥散功能障碍患者比较,中、重度弥散功能障碍患者的PPC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简单的肺功能测定并未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等因素,且任何单一指标检测均不能作为预测手术风险的可靠评判标准。国外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心肺功能检查对术后PPC的预测更加客观、可靠[13]。对国内许多未能参考心肺运动功能检测的基层医院,可采用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FEV1%、TLCOSB%相结合的方式作为预测PPC的主要评估指标。

此外,护理预防对肺癌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加强皮肤、口腔等基础护理,监测呼吸功能,肝功能等,均使不良反应降低至最低程度[14]。有研究报道,路径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15]。相比于传统护理干预,对肺癌根治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还有利于稳定血小板(PLT)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可明显改善患者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清降钙素原(PCT)过高及P-LCR过低的情况,且患者舒适度评分更好[16]。同时,针对主要为呼吸困难、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增加、合并感染、肺顺应性降低等呼吸生理改变的特点,临床给予严密监测,重点护理,改善呼吸功能,预防和治疗感染,净化呼吸道,协助排痰,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输液量,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7]。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稳定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稳定心率,平衡平均动脉压波动情况,抑制患者因焦虑情绪而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改善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临床恢复速度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荐应用[18]。肺癌患者术后肺血栓栓塞的防治及综合护理也极为重要[19]。疼痛规范化护理流程使癌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20]。此外,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还可有效减少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21]。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围术期的一般临床情况及PPC进行严格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协助临床提前建立预防PPC的处理预案,降低术后PPC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且针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围术期呼吸道管理和护理能有效减少,改善肺功能,促进患者康复[22]。

猜你喜欢
吸烟史肺部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4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分析
如何筛选肺癌的高危人群?
抗癌(2020年3期)2021-01-16 12:59:44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COPD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探析
胎球蛋白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