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血液肿瘤主要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难治性恶性病症,死亡率较高。血液肿瘤的确诊往往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巨大伤害,容易使患者出现如悲观、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1]。所以,需要加强对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为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供合理的参考,详细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选入标准:(1)初中及以上学历,(2)配合护理工作。排除标准:(1)有认知或者沟通障碍,(3)有精神疾病史。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9.65±5.65)岁。病程范围 3—12个月,平均(5.7±0.4)个月。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48.57±4.75)岁。病程范围4—15 个月,平均(6.3±0.5)个月。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包括:(1)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患者本身性格、文化水平等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提前让患者对后续治疗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2];(2)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倾听患者,赢得患者的的信任,用亲切温柔语言鼓励以及安慰患者,观察患者的情绪并应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3];(3)护士应主动介绍预后效果以及术后饮食知识和卫生知识等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发泄心理的苦闷,增加患者的归属感与信任感,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4)给予患者更多的家庭支持,主动提醒患者家属探视,提高家属探视频率,并对其家属进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4]。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 评分、SDS 评分以及 VAS评分,(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通过使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以及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通过(x±s)表示计量资料的标准差,使用t进行检验,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乳腺癌患者,在 SAS 评分、VAS评分以及 SDS 评分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 观察组在 SAS 评分、VAS 评分以及 SDS 评分三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三项评分的比较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34%)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血液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发症多、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高,临床上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多会出现不安、交流、抑郁等心理,不仅影响到临床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5]。本次研究表明,给予系统性心理干预护理后,观察组在 SAS 评分、VAS 评分以及 SDS 评分三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34%)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血液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可明显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帮助其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