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广泛性焦虑症作为一种焦虑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病概率非常高,通常患者都有不明原因的紧张不安表现,且还可引发心悸胸闷、出汗多尿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与工作,进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1]。一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两种主要方式,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能够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却不能将患者焦虑来源彻底清除。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放松治疗能够让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让他们在舒适松弛的环境中和治疗师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就心理护理和放松训练在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所有患者均与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中制定的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相符。对照组中患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6±7.71)岁,患病时间为2~7个月,平均时间(5.24±2.61)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59±7.68)岁,患病时间为3~9个月,平均时间(5.31±2.4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以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具体为: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根据交流结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文化程度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比如将焦虑症的危害、发病机制等告知患者,播放轻音乐、娱乐节目等患者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知晓健康心态的积极作用与意义[2]。
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心理护理与放松训练的联合治疗,心理护理与对照组一致,再配合放松训练,即由专门的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放松训练方案。比如,指导患者深呼吸:在用力将气吸满后,坚持15 s后,慢慢把气吐出来,这样多进行几次,直到呼吸不再急促,心跳也由快变慢,恢复平静的心情;同时给与全身肌肉放松训练: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咬紧牙关,在维持15 s后松开,这样的动作重复3~4次,之后再以相同的方法放松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包括颈部、肩部、双手、胸部、腹部、臀部、双下肢与脚底等;另外还可采取意象法指导患者进行放松,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师需通过清楚有力的语言和特殊的视觉想象指导患者,并与轻松的音乐相配合,以诱导患者能够安然入睡,让紧张,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
1.3 观察指标:通过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由评分高低直接体现。
同时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的焦虑因子评分值变化对患者治疗效果予以评定,若SCL-90评分值在50%以上则为显效,25%~50%则视为有效,无效则是低于25%。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检验为t,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检验采用χ2,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比较: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值未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广泛性焦虑症英文简称为GAD,其作为一项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焦虑障碍,患病者的特征为持续的过分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过分的兴奋与警觉,儿童与青少年为该病的高发期,但其他年龄段也会发生,紧张、焦虑不安、烦躁等均是患者常有的症状,若情况严重也会对患者家属造成影响,使之工作、学习与生活均无法正常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极为不便,通常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同时配合行为治疗[3]。而行为治疗中的一种就是放松训练,医护人员在心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呼吸法、想象法、音乐法等)放松患者的身心,进而降低患者整个机体活动水平,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得以长时间保持下去[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可见心理护理与放松训练的联合治疗可使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改善,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s)
组别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9.15 5.28 43.48 4.46 51.37 5.46 40.63 4.24观察组 49.27 5.71 35.34 3.160 50.73 5.29 32.14 3.48 t 0.182 8.284 0.151 9.271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