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佩玲 吴晓毅 潘 虹
(南平市中心血站 ,福建 南平 353000)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无偿献血的推广,如何招募和保留新的献血者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许多年轻的献血者如在校大学生在献了一次血后并没有继续献血或是成为固定献血者,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献血不良反应。普通人群的献血反应率为2%~3%,大学新生的献血反应率有的高达9.85%[1]。我们这里说的献血反应是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actions,VVR)。VVR表现:不适、虚弱、焦虑、头晕/头昏、恶心、畏冷、出汗、呕吐、面色苍白、过度换气、脉搏快或慢,可出现低血压和晕厥,可伴有大小便失禁或抽搐。反应可发生在采血前(鲜见),采血过程中,也可在采血后献血者站立时立即发生,或者在献血后休息区或者在献血者离开献血现场之后发生。大多数反应在采血后<12 h出现。伴有晕厥的反应易于导致献血者损伤,尤其是在献血者离开献血现场后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出血)[2]。
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有很多,如加强心理护理、改善献血环境、分散献血者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献血中指导献血者做肌肉收缩运动(muscle tension exercises)等,基本都是针对献血中及献血后在献血场内发生的献血反应。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发现临近献血前饮用500 mL等渗饮料可以降低献血反应,特别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献血后的疲劳不适及献血后48 h内迟发型献血反应[3]。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本实验在献血中一次性饮用500 mL等渗糖盐水,观察是否可以减轻献血后48 h内的献血反应。
1.1 对象:选取南平市2017年1月~7月份在献血屋、各县市街头及单位的献血者4800名,提前告知并征得献血者同意,根据其估计血容量EBV及自身意愿选择采集200 mL、300 mL或400 mL全血。最终4505名纳入统计范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饮500 mL糖盐水组、饮500 mL水组和无饮水组。献血者年龄范围为18~60周岁,平均年龄(37.2±11.6)岁,男性2310例,女性2195例。
1.2 材料
1.2.1 糖盐水的准备是:取口服补液盐(Ⅰ)两连袋中大包(A袋)含无水葡萄糖11 g,氯化钠1.75 g,加入500 mL瓶装矿泉水中配成等渗糖盐水。饮500 mL水组中的水同糖盐水组的瓶装矿泉水相同。
1.2.2 献血不良反应记录单: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诱因、症状、反应类型、处理、随访记录。
表1 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及组间献血反应率的比较
1.3 方法
1.3.1 献血征询和体检初筛,并在征询表上标记相应组别,发放饮用水。
1.3.2 献血者在5 min内饮用完500 mL糖盐水或水后立即参与献血,未饮用的可在献血中饮用。
1.3.3 献血后安排献血者在献血场地休息15~30 min,并填写献血反应登记表,并告知献血者会在48 h内电话回访[4]。回访内容:①了解献血者目前情况,有无迟发型献血反应如需要坐和躺,感觉疲劳,日常活动或工作受到影响;②分析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宣教,嘱献血者多喝水、多休息、注意补充营养;③鼓励献血者半年后可以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用χ2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表1统计血管迷走神经总反应率为4.0%,其中饮水组(包括饮糖盐水组和饮水组)为3.4%,无饮水组为5.2%。糖盐水组、水组和无饮水组献血反应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的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对总的献血反应率,饮糖盐水组与饮水组的比较χ2=1.65,P>0.25,差异无显著性;饮糖盐水组和无饮水组的比较χ2=9.58,P<0.003,差异具有显著性;饮水组和无饮水组的比较χ2=4.09,0.05>P>0.01,差异无显著性。
对于发生献血反应的三个不同阶段,献血中阶段和献血后半小时内阶段糖盐水组、水组和无饮水组献血反应率两两比较,P值均>0.01,无显著差异;献血场外48 h内阶段,糖盐水组和饮水组比较χ2=6.76,P值<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糖盐水组和无饮水组的比较χ2=12.96,P<0.003,差异具有显著性,饮水组和无饮水组的比较χ2=1.17,P>0.25,差异无显著性。
Tomasulo等认为约40%的晕厥前反应(头晕、眼花、恶心、虚弱)和晕厥反应发生在献血过程中,此时献血者一般处于卧位或半卧位状态,发生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而心理因素(尤其是对针头、疼痛、血液的恐惧)占主导作用。其他诸如年龄、性别、血容量等属于次要因素[6-7]。其病理生理机制为神经介导的反射反应。神经介导的晕厥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血管阻力减少引起的。心理越恐惧,交感神经抑制强度也越大。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症状诸如脸色苍白、出汗、恶心也常在晕厥前的反应中观察到。因此血液采集中发生的献血反应是由于恐惧引起的交感神经抑制及迷走神经兴奋或者二者兼有引起的。采血中抓捏橡胶球、下肢及腹部肌肉收缩运动主要是分散献血者的紧张、焦虑、害怕的心理,而对中枢性血容量影响较少。
而60%的晕厥类(包括晕厥前和晕厥反应)发生在献血后体位改变时,即献血者从躺到站立位,约10%发生在离开献血场地后[5]。此时献血者一般处于直立状态,引起献血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直立位中枢性低血容量,伴随神经(交感肾上腺素能血管收缩)或肾、肾上腺反射(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收缩)在直立位晕厥时反应不足。
Fu等认为献血前半小时饮水对降低献血反应收效甚微,认为饮水的最佳时机是开始采血后甚至采血结束时,这是血容量调节机制上调以保留体液,而且糖盐水可以充分利用葡萄糖氯化钠转运体,减轻直立位中枢性低血容量引起的头晕、晕厥。
基于献血反应发生在献血前中后不同阶段的机制的认识,本文采用献血前5 min至采血结束饮用500 mL糖盐水,统计结果表明可以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率,特别是献血场外48 h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率,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瓶装的矿泉水,考虑是可以方便观察献血者及节约人力。如果采用的是桶装的矿泉水和一次性纸杯,配比等渗糖盐水采用袋装葡萄糖和精制食用盐,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
本次回访采用的是48 h内电话回访,询问献血者“献血后有无不适的感觉”,如感觉疲劳、上楼梯腿酸、需要坐和躺、注意力难于集中、日常活动或工作受到影响,并计入献血后不良反应,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时间范围短,选取的观察指标较少,研究结果及结论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及数据以进一步验证。